简介:摘要为了研究水泥乳化沥青胶浆体系的粘度特性,以及水泥和乳化沥青两种胶凝材料的交互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布氏粘度计,测定了不同配比、温度和水化时间时,水泥乳化沥青胶浆粘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测试了水泥乳化沥青胶浆体系的微观形貌。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多,胶浆粘度逐渐提升,直至水泥含量为50%时,再增大水泥含量反而会使粘度降低;温度越高,水泥乳化沥青胶浆粘度越小,且水泥含量越多,温度对胶浆粘度的影响越小;随着水化时间的延长,胶浆粘度逐渐增大。水泥乳化沥青胶浆整个界面比较充实,水泥水化产生的C-S-H凝胶与破乳后的乳化沥青相互交织,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保证了胶浆体系的致密与稳定。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水泥乳化沥青胶浆体系的粘度特性,以及水泥和乳化沥青两种胶凝材料的交互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布氏粘度计,测定了不同配比、温度和水化时间时,水泥乳化沥青胶浆粘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测试了水泥乳化沥青胶浆体系的微观形貌。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多,胶浆粘度逐渐提升,直至水泥含量为50%时,再增大水泥含量反而会使粘度降低;温度越高,水泥乳化沥青胶浆粘度越小,且水泥含量越多,温度对胶浆粘度的影响越小;随着水化时间的延长,胶浆粘度逐渐增大。水泥乳化沥青胶浆整个界面比较充实,水泥水化产生的C-S-H凝胶与破乳后的乳化沥青相互交织,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保证了胶浆体系的致密与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检测的67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结果统计分析,观察检测的结果在中风各采三次血样即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意义。方法采集67例临床中风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ml,肝素抗凝,男34例,女33例,年龄4063岁,平均50岁。其中对照组体检51例。年龄36--60平均年龄48岁。男21例,女性20例。采血后3h内在普利生全自动血流变仪上测定指标如下全血粘度(3个切变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结果67例中风患者治疗前检测结果中全血黏度和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黏度和血浆粘度降低无显著差异,而血浆粘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和治疗中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常见的中风患者的血液几乎都呈高粘状态,检测血流变,发现微循环的改变,对中风疾病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数据依据,在分析病情、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及预后估计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58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高粘度组和低粘度组,各29例。高粘度组通过PALACOSR+G高粘度的PMMA骨水泥进行治疗,低粘度组通过MENDECSpine低粘度的PMMA骨水泥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ODI、骨水泥静脉和椎间盘、椎旁等渗漏情况、相近椎体骨折发生的状况等。结果高粘度组骨水泥静脉渗漏情况明显低于低粘度组,P<0.05。结论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效果较佳且相似,且高粘度骨水泥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3例,对照组给予低粘度骨水泥,观察组给予高粘度骨水泥,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渗透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椎体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体形成术治疗过程中,高粘度水泥和低粘度水泥均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但高粘度水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并降低骨水泥渗透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