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程朱理学经学的特性集中体现在“由经穷理”、我注“四书”方面,这既含有整个宋明理学以己意说经的经学的共性,亦具有程朱理学重视“四书”,以己意解“四书”,从中阐发义理和天理的经学观之个性,并与陆王心学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的经学相区别。

  • 标签: 程朱理学 经学观 我注“四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28
  • 简介:  王懋竑的《朱子年谱》对陈澧的经学有怎样的影响,可见陈澧认为《朱子年谱》是朱子学最好的入门书,认为朱子主道问学

  • 标签: 经学观 观形成 陈澧经学
  • 简介:《甘誓》"孥戮汝"的解释涉及了因"连坐"而"戮及子孙"的问题。表面上,这是学者对夏代有没有连坐法之制度的讨论,然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尚书》除了史书的身分,更是代表人文价值根源的经书,所以大多数学者都相信古时"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理想,多不主张将之解释为因连坐而"实戮其子"。即使主张"实戮其子"的孔颖达、蔡沉,也要设法提出"权以胁之,使勿犯"、"非常刑"的说明,以维护"罚弗及嗣"的理想。这与纯就史料考证的立场,考证启之时是否可能出现连坐的事实,毕竟不同。当历史之真与人文理想之真不一致时,学者的讨论便会游移于经书义理和史实考订的立场间,甚至以义理的理由来判断或讨论"史实"。

  • 标签: 尚书 甘誓 经学 史料 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5
  • 简介:王符是东汉中后期的著名政论散文家,其著《潜夫论》是东汉子书的代表性著作.在他所处的时代,经学昌盛,对王符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符-生坎坷不遇的处士经历及其早年游学拜师形成的学养,对王符的经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其经学集中体现在《潜夫论》中.

  • 标签: 王符 学养 经学教育 经学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9
  • 简介: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 标签: 董仲舒 经学解释观 《诗》无达诂
  • 简介:【摘要】解释学史学可分为历史解释学、哲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解释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见证了历史的三个基本规定性(客观性、历时性与总体性)的丧失过程,并导致历史的当下化、话语化与时尚化。解释学史学乃是当代人文学科体现和表达这一时代之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典型表征,其负面效应自有其根源。它意味着由历史学派、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及历史主义传统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在不断加深的现代性境遇下已陷入困境,其实质是现代性历史意识的危机。哲学解释学在存在论及价值论立场上敞开的历史相对主义,直接通向了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相对主义的存在论化。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曾经漠视和否定历史作为过去存在的意义,并且解释学史学对于克服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哲学解释学对认识论及其主观主义的批判就包含并实现了这一努力),那么,哲学解释学、尤其是后现代解释学则在敞开和解释历史的同时促成了历史的虚无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缺乏未来向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当代的历史观,本身就见证并且深刻影响了历史观及历史研究传统的当代变革,而且也值得由此展开对解释学史学的批判。解释学史学在其路向上丧失掉的三重历史规定性,在唯物史观中都得到了建设性的保留。马克思的解释学,乃是建立在实践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拜物教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之上的实践解释学或实践诠释学。唯物史观蕴涵的历史进步及人类解放论,更有理由作为当今无神论时代抵制和遏制历史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显然,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及其实践而言,也十分有必要展开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著者文摘]

  • 标签: 史学观 观批判 解释学史学
  • 简介:皮锡瑞赞同以《仪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之说;认为《周礼》当出自六国时人,非必出于周公,亦非刘歆伪作;《礼记》中如《王制》和《礼运》这样有着完整意义的篇目,当可分篇别出,《王制》为孔门弟子所作。在重视经学家法的观念下,皮氏对《周礼》、《王制》给予了很多关注,力图通过对《周礼》、《王制》的解析以明今古文之分。皮锡瑞治经重今文,并强调经学之微言大义,他对古礼多从礼之义的角度来认识。

  • 标签: 皮锡瑞 《周礼》 《仪礼》 《礼记》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理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
  • 简介:在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之争中,学界往往把立法原意、法律客观意思、折衷说之争和形式解释论、实质解释论之争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涉及目标的定位,后者涉及解释的限度。从刑法解释和类推的本质上来看,类推禁止实际上是一个内在于类推的问题,而刑法解释或许应该采取一种结果导向的实用主义立场。只要还是法官在进行司法活动,他就一直在解释刑法。承认法官的能动性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首先就是能促使我们努力提高法官的素质,因为开放的类型需要高素质的法官去把握;其次就是可以促使科学的判例制度的建立,让法官得以从判例中把握类型、解释刑法。

  • 标签: 刑法解释 立法愿意 解释限度 刑事类推 实用主义
  • 简介:中学历史教学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是强迫学生接受唯一的正确结论,或一种权威性解释。即使教学引入一些史料,也是让学生印证教材的史实或结论。这些现象根源于教材就是"历史"的狭隘意识,片面地认为历史的发展直接指向固定的结论。

  • 标签: 史观 教材开发 教师教法
  • 简介:唯识的时空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卜现在(证知)_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 标签: 唯识 时空观 自证分 波粒二象性
  • 简介:<正>战国纷争,各国诸侯招引知识分子以为智囊,谋求富强之道。其中以齐国的稷下学宫经历时间最长,人才最盛。稷下是个百家汇聚的学术沙庀,它里而包括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各家。荀况以儒家巨子游于稷下,曾经三为祭酒。儒家的经学赖荀子得以传布,清代汪中曾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荀子通论》)《荀子》正式提出“经”的名称:“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这里所谓

  • 标签: 荀子 春秋 儒家 荀卿 六艺 知识分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6
  • 简介:只有贾逵、班固等少数人守古文经学,东汉光武帝立经学十四博士,刘歆的移书激怒了诸今文博士

  • 标签: 散札 经学散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本文介绍和评析了德国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原则中。本文着重评述了他的关于理解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相时性的观点,从而揭示了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活动而总是带有译者自己的创造性痕迹。

  • 标签: 伽达默尔 解释学 理解 翻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28
  • 简介:迁徙经学家对南北朝经学产生的影响,迁徙经学家确实促进了南北朝经注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吸收,    一、促进了南北朝经注传习范围之趋同    随着经学家的迁徙

  • 标签: 经学贡献 经学家经学 迁徙经学家
  • 简介:<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学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经过中央王室“法定”的儒家经典的阐发和议论。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历代经学家对于儒家经典发表许多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为不同的流派。透过这些学派的对立和争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在借经学来发挥自己的思想,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反映出封建文化的千姿百态。

  • 标签: 儒家经学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经典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