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制度是唐太宗时期在周边内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回顾了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措施,唐制度的酝酿和确立过程,并对制度推行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辨。

  • 标签: 唐代 李世民 羁縻府州制度
  • 简介:唐代的与中央关系可概括为三方面:一、都督、刺史可世袭,但须得中央册封认可;二、在土地、军队、赋税等方面有高度自治性权力,同时又受到边都督、都护押领,接受汉官参治、奉唐正朔、混一车书等,尊重并接受中央之正统领导;三、向中央履行充质、入觐、纳贡、捍边、征讨等封建义务,中央则优其礼遇,宠以恩信。这种关系对后世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和借鉴

  • 标签: 唐代 羁縻府州 中央
  • 简介:为管理臣服的少数民族,唐朝设立了不同于前朝的。这固然是汉魏以来民族融合的产物,但也与唐代统治者民族观及当时客观民族形势有关。唐朝统治阶级一直心存族属观念,认为胡汉有别。而不少少数民族首领、家族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即与唐统治者接触,参与唐政权的建立、巩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少数民族士兵也直接参与了唐政权的建立,这又是唐统治阶级制定民族政策不得不考虑的客观因素,也是唐设立的民族因素。

  • 标签: 唐朝 羁縻府州 民族因素
  • 简介:唐朝建立后,为更有效地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设置了,将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治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完善的程度。南诏政权是唐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一方面,唐王朝通过制将南诏政权及其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纳入皇权一统的政治行政体制之中;另一方面,南诏政权叉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试图实行区域割据,对中央政权表现出反叛趋向与行为。然而从总体上讲,唐朝与南诏的关系,体现了各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唐朝 羁縻府州制 南诏政权 政治行政关系
  • 简介: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以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的制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政治控制的角度讨论土司制度的起源。本文以广西左右江地区为例。探讨两宋时期该地区制度的建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元以后的土司制度。本文认为,该制度过程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市场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制度到土司制度,是地方洞首与王朝政治在两宋期间围绕着市场展开互动的结果。这一结果,又对元明以后广西左右江地区的区域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市场 羁縻制度 社会变迁
  • 简介: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条约关系的建立和深化,清政府的外交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仍以理念和思路应对新的中外关系,但无法如同古昔一样运用这一传统的驭外之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对外观念亦随之转化,传统与近代混合交织在一起。经过甲午、庚子,它进一步舍弃了之道,确立了条约外交意识。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趋向,传统的驭夷走向了近代的外交。

  • 标签: 清政府 羁縻之道 条约外交
  • 简介:唐朝治理西域近二百年间,政策是其在西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置过大量的,通过来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地。本文以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唐朝对西域的政策的制定、变化和发展,以求全面展示唐王朝在西域以设置为核心的政策。

  • 标签: 唐朝 羁縻政策 分析
  • 简介: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地区,唐宋曾是泸州都督府、泸州属地,先后置有19个、50多个县,但唐宋地志对其具体地望记载不够确切,后之治史地者往往不得要领。谭其骧、刘统、蒲孝荣、贾大泉、史为乐等对这些的地望也有不同的解释,所惜不见有文字考证。笔者据有关史料,考证了泸属西部11个、30多个县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和具体地望,并对各家的定点进行了商榷,最后以地图形式复原了这些州县的分布情况。

  • 标签: 唐宋 泸州都督府西部 羁縻州县
  • 简介:卫所是明代卫所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边疆型和内地型两类。明初建于武陵山区的卫所,最具有内地型卫所的代表性。它的设立是明初民族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具体实行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明朝初立时对武陵山区的控制,有效地稳定了湖广行省的形势,保证了澧水、沅水等战略运输线的通畅,同时也对土家族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教育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及族称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土家族地区 卫所 羁縻 明代 武陵山区 民族政策
  • 简介:秦汉以降,廪君蛮、板楯蛮、盘瓠蛮一直活动在武陵山区,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武陵山区的著姓望族。唐宋时期是中原王朝实质性经略武陵山区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唐宋王朝在武陵山区设置州郡,利用当地土著大姓首领管理当地,元代将州郡制度发展为土司制度。

  • 标签: 武陵山区 蛮酋大姓 羁縻州郡制度 土司制度
  • 简介:去年岁末,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泰国。那迷人的热带风光,那感人的真挚友情,已成为永驻脑际的美好回忆。回国以后,几次提笔,想作些记述,免得虚此八千行程,对不住泰国朋友热烈而隆重的接待。但又几次搁笔,担心浮光掠影有负读者。不过有些感触,如鲠在喉,还是一吐为快。离开曼谷前,代表团“放羊”一天。杨文斗、黄应寿和我结伴而行,上午去了唐人街。下午,我和老黄又兴冲冲地奔向闹市。我们四只眼睛象扫描一般,搜遍一街

  • 标签: 老黄 热带风光 如鲠在喉 四只眼睛 新闻代表团 两眼墨黑
  • 简介:所谓的“范式”,主要是指某个科学共同体所共同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假设。在历史研究中,历史主义和革命史范式是中国史学界两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如果以革命史范式来审视晚清的“”政策,那么这一政策有违于民族尊严和损害了国家利益,具有“投降主义的嫌疑”。倘若从历史主义的范式来考察这一政策,晚清时期,清廷所推行的“”政策,无论从其催生的情境来看,还是从统治者本身主观上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作用来看,与传统并无本质区别,即都是力图通过牺牲一定的国家利益来换取苟和的一种权宜策略。无知和历史的惯性使他们没有意识到对手的强大,在列强的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一步步滑入丧权辱国的深渊。

  • 标签: 范式 “羁縻”政策 历史主义范式
  • 简介:清朝重新统一西北边疆地区后,将归附的少数民族分为“内藩”和“外藩”两部分,对后者,清朝实行了与内地少数民族截然不同的笼络政策,主要包括强调和保持中亚藩属各部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不设官置守,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不介入各部之间的纷争;实行贡赐性质的绢马贸易几个方面。在清初,这些政策加强了双方联系,维护了边疆安宁。但在清朝后期,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最终给沙皇俄国的侵略以可乘之机,换来了丧失疆土的恶果。

  • 标签: 清代 “外藩” 羁縻 民族政策
  • 简介:政策和土司制度下,水族地区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对水族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而这些影响具有许多积极意义.

  • 标签: 水族地区 羁縻政策 土司制度
  • 简介:在明、清封建王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瑶族地区的统治除了采取压迫、清剿手段外,还实行和同化的政策,以此来巩固他们的专制统治。不同时期的政策,造成了瑶汉民族间产生歧视、隔阂与不平等关系:封建王朝对这些“化外之民”只有压制残杀,愚弄和欺诈。出于巩固政权所需,偶尔实行怀柔和政策。少数民族特别是广东的排瑶,长期以来居住在深山峻岭,交通闭塞的地方,过着艰苦的自给自足生活。过去瑶排社会的管理主要由本排冲村社长老管理,排上无论是农事还是婚姻家庭问题或宗族械斗,均由“瑶老”集体协商解决;封建王朝在瑶山施行政策后,瑶老制发生了质的变化..

  • 标签: 羁縻 民族关系 连南排瑶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摘要通过对肇庆(古称端)起源、端的历史沿革、端古城与衙建筑的历史、肇庆古建筑的遗存,通过历史照片与记录,分析唐宋建筑遗风在岭南的分布与形制,探讨肇庆(端衙建筑的形制。

  • 标签: 端州 府衙建筑 唐宋建筑遗风
  • 简介:我国民族文化灿烂而悠久,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楹联又是我国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传诵不衰,四川“考棚”楹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标签: 楹联 四川 民族文化 语言艺术
  • 简介:蒙元时期,礼店(今甘肃礼县城关)元帅在对西北、西南地区的占领和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自身经历了礼店元帅、礼店文蒙古汉军军民元帅及礼店文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三个演变阶段。与此相应,其机构、职能、军队成份和镇戍范围等亦随之变化。

  • 标签: 元帅 达鲁花赤 蒙古 吐蕃 探马赤军 脱思麻
  • 简介:诸葛亮是真正意义上在南中地区实施式的统治措施并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府先声的首倡者。这种统治方式逐渐成为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主流。国家大一统思想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所有行为规则的综合制度体系。

  • 标签: 诸葛亮 羁縻制度 大一统 综合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