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抗γ-氨基丁酸B型(γ-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脑炎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表面GABAB受体为靶点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多数为副肿瘤性,以难治性癫痫、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行为障碍等为常见临床表现。但目前抗GABAB受体脑炎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抗GABAB受体脑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4-苯基丁酸(PBA)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PBA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4-PBA组采用左下肢、胫骨骨折和股部软组织损伤并失血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失血休克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麻醉、结扎血管,不进行创伤失血。4-PBA组大鼠每天灌胃4-PBA 0.5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治疗72 h后,观察3组大鼠死亡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变化;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PBA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187.24±31.09)、(364.17±28.98) U/L]明显低于模型组[(367.12±44.19)、(872.34±30.4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0、6.091,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水平[(30.17±5.41) U/mg、(783.22±25.21) mg/g]高于模型组[(19.30±4.81) U/mg、(551.28±19.38) 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1、3.226,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MDA和GSH水平[(4.11±0.38) nmol/mg]低于模型组[(7.02±0.59) n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1.63±0.22、1.99±0.28、1.53±0.20)低于模型组(2.31±0.23、3.09±0.31、2.8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2.943、3.810,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凋亡比例[(8.12±0.28)%]低于模型组[(15.3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P<0.05)。结论4-PBA可显著减轻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与其抑制内质网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及其在手术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入组研究对象用乱数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地佐辛超前镇痛)与观察组(60例,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应激反应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诱导前、插管时、切片时、术毕、拔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24h、36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术后12h、术后24h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以超前镇痛形式应用于手术患者疼痛管理中,利于患者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术后应激反应抑制、术后疼痛改善,同时具有较高应用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使用羟氯喹的主要疾病谱,初步评价儿童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或出院后随访期间使用羟氯喹的52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药使用疾病谱,对其中持续使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且随访超过6个月的患儿进行药物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收集人口学信息、诊断、羟氯喹使用初始剂量、持续使用时间、累积使用剂量、相关不良反应报告,眼科检查项目与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其他病种间持续使用时间和累积使用剂量的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12年共计528例患儿使用羟氯喹,其中男156例、女372例,初次用药年龄为(10.5±3.2)岁。其中风湿性疾病514例(97.4%),肺间质病变5例(0.9%)和其他系统疾病9例(1.7%)。风湿性疾病中前3位依次为SLE(316/514,61.5%),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69/514,13.4%),幼年型皮肌炎(56/514,10.9%)。同期SLE诊断397例,羟氯喹使用比例最高(316/397, 79.6%),且逐年增多。肺间质病变包括4例SFTPC基因缺陷相关间质性肺病。528例使用羟氯喹的患儿中397例纳入药物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初始剂量为(4.2±1.0)mg/kg,持续使用时间为29.6(14.9,48.8)个月,最长者127个月,最大累积使用剂量为566.8 g。SLE患儿的持续使用时间(Z=-3.191,P=0.001)和累积使用剂量(Z=-5.355,P=0.001)均显著高于其他病种。所有随访患儿用药前均进行全面眼科检查,354例(89.2%)在本院眼科随访,其中65.5%(232/354)可达到每年1次及以上的定期随访。随访期间1例患儿在用药32.7个月时发生皮肤严重不良反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无羟氯喹相关视网膜病发生,5例自行停药。结论羟氯喹主要用于SLE为主的儿童风湿性疾病中。长期使用安全性好,严重不良反应少;用药及眼科随访依从性好。
简介:摘要:羟考酮是一种阿片u和κ双受体激动剂,在缓解围术期疼痛及晚期癌痛具有显著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羟考酮对机体免疫机制较轻,可以缓解再灌注的心肌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羟考酮还适用于于消化内镜的麻醉。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指在多种病因共同作用下,患者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的情绪变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含量及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麻醉药物主要通过GABA受体发挥作用,丙泊酚、氯胺酮等麻醉药物在抗抑郁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文章主要阐述抑郁症与GABA能系统功能减退和GABA-谷氨酸能系统失衡之间的关系,以及GABA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相互影响。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和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通过GABA能系统影响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治疗新靶点和围手术期麻醉药配伍新思路,以减少手术应激对抑郁症的不利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化剂吐温-80(Tween-80)对电离辐射诱导胆汁酸肠肝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C57BL/6 J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Tween-80组和照射+Tween-80+丁酸组,每组12只。采用特制的屏蔽装置及γ射线辐照仪对小鼠进行腹部局部照射。照射前7 d,照射+Tween-80组和照射+Tween-80+丁酸组小鼠每天给予Tween-80灌胃,健康对照组及单纯照射组给予水灌胃;照射后照射+Tween-80+丁酸组每天给予丁酸灌胃直至麻醉处死,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照射+Tween-80组分别每天给予水灌胃直至麻醉处死。照射后21 d,取小鼠小肠及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小肠及粪便中胆汁酸的含量;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小肠和(或)结肠样品中TGR5及JAM-A的表达,计算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比率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结肠中GPR43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Tween-80预处理的受照小鼠小肠中胆汁酸含量进一步降低,粪便中胆汁酸含量升高(7.92%、7.99%,t=3.93、2.94,P<0.05);介导胆汁酸发挥生物学功能的TGR5受体及其下游JAM-A表达水平下降(20.93%、9.91%,t=4.85、5.14,P<0.05)、结肠IL-10/IL-12比率(抗炎指标)降低(4.59%,t=3.39,P<0.05);结肠中能结合短链脂肪酸使其发挥作用的GPR43蛋白表达量降低。丁酸给药使得小鼠小肠胆汁酸含量回升(8.06%,t=9.25,P<0.05)、粪便中胆汁酸含量降低(14.41%,t=4.71,P<0.05);TGR5及JAM-A表达量升高(19.35%、32.71%,t=7.69、19.23,P<0.05),小肠及结肠IL-10/IL-12比率升高(2.39%、4.05%,t=3.38、5.92,P<0.05);结肠中GPR43蛋白含量增加。结论Tween-80加重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胆汁酸肠肝循环障碍,给予丁酸能够改善Tween-80对受照小鼠胆汁酸肠肝循环的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考酮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羟考酮组(O组)和芬太尼组(F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3 mg/kg(O组)或芬太尼3 μg/kg(F组)、丙泊酚2 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采用羟考酮(O组)或芬太尼(F组)、七氟醚与顺式阿曲库铵行全身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切皮时(T4)、手术进行1 h(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后1 min(T7)、拔管后5 min(T8)的平均动脉压(MAP)和HR。测定T0、T2、T4、T5、T7各时点血糖(Glu)、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同时记录拔管时间和拔管后即刻、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后30 min VAS评分。观察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T0~T8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T4、T5、T7各时点Glu、Cor、E及N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拔管时间及入PACU后30 min VAS评分明显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O组的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抑制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期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考酮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羟考酮组(O组)和芬太尼组(F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3 mg/kg(O组)或芬太尼3 μg/kg(F组)、丙泊酚2 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采用羟考酮(O组)或芬太尼(F组)、七氟醚与顺式阿曲库铵行全身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切皮时(T4)、手术进行1 h(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后1 min(T7)、拔管后5 min(T8)的平均动脉压(MAP)和HR。测定T0、T2、T4、T5、T7各时点血糖(Glu)、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同时记录拔管时间和拔管后即刻、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后30 min VAS评分。观察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T0~T8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T4、T5、T7各时点Glu、Cor、E及N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拔管时间及入PACU后30 min VAS评分明显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O组的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抑制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期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过对羟氯喹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及安全性风险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翻阅查找。结果:患者在服用该药物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较多,其中又以女性患者居多,其中男女占比约为1∶4左右,并且其中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5-64岁之间,其人员占比约为34%左右,而年龄在65岁之上的患者人数占比约为20%左右,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患者人数占比为18%左右。结论:在临床治疗是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主要是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因而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用药时需注意嘱咐患者对使用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并且将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告知,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是否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及心脏病史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3.10±15.22)岁;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和体质量与之相匹配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5.24±13.26)岁]和体检结果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人群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4.62±17.18)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检测,同时记录糖尿病患者DKA发病情况;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DKA患者和非DKA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的差异,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型糖尿病组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分别为5.91(0.61,10.42)mmol/L、24.83(17.37,29.52)mmol/L,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0.18(0.11,0.93)mmol/L、19.42(11.76,29.33)mmol/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12(0.05,0.24)mmol/L、5.28(4.06,6.74)mmol/L。1型糖尿病组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均P<0.05),2型糖尿病组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在本研究中,42例1型糖尿病患者中共有26例发生了DKA,DKA发病率为61.9%;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DKA,DKA发病率为18.0%,1型糖尿病患者DKA发病率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6,P<0.001)。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DKA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均高于非DKA患者(1型糖尿病:Hβ-羟基丁酸=17.354,P<0.001;H血糖=2.724,P<0.001。2型糖尿病:Hβ-羟基丁酸=15.286,P<0.001;H血糖=2.627,P<0.001);相关性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水平与血糖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t1型=0.740,P1型<0.001,R21型=0.5474;t2型=0.575,P2型<0.001,R22型=0.3306)。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升高幅度、DKA发病率均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DKA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和血糖水平均高于非DKA患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基丁酸水平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7~9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丁酸钠组(NaB组)和PPARγ抑制剂GW9662组(GW9662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后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W9662组于缺血前1 h腹腔注射GW9662 2 mg/kg,NaB组和GW9662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丁酸钠500 mg/kg。于再灌注2 h时,心脏穿刺采集血标本,然后处死小鼠,取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行Chiu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IL-6及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PPARγ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IR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与IIR组比较,NaB组小鼠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降低,PPARγ表达上调,NaB组及GW9662组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与NaB组比较,GW9662组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结论丁酸钠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预先注射间羟胺对剖宫产腰麻产妇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方式将我院2020.3-2021.4内70例剖宫产腰麻产妇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常规注射麻黄素)和观察组(34例,间羟胺预先注射);观察两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以及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分析:观察组仅4.6%,对照组为22.5%,P<0.05。数据可见,麻醉后直至胎儿娩出时,两组血压水平均有所降低,心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各指标数值较为稳定,P<0.05。结论:对剖宫产腰麻产妇预先注射间羟胺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