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2002年1月~2004年10月对12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ARS人工肝治疗.在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电解质等指标.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清除显著(P<0.05),而凝血酶原活动度、电解质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12例患者7例存活(存活率58.3%).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部分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方法在抢救和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重症黄疸的作用.疗法:治疗组7例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进行床边持续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监测生命体征、血清酶学、黄疸指数、血氨、肾功能等.结果:治疗组7例神志转清6例(85.71%),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7例(100%);对照组10例,神志转清2例(28.57%),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1例.治疗后两组的黄疸指数、血钠、血氨改变均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死亡8例,治疗组死亡仅1例.结论: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肝炎、重症黄疸、肝性脑病疗效肯定,尤其是近期疗效.能显著提高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建议在肝功能衰竭诊断明确后尽早采用.
简介:部分肝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是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文献报告,74.7%~89.2%HCC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变.HCC行部分肝切除,大多数是在有肝硬变或慢性肝病基础上进行的,肝硬变、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肝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肝硬变与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1.1肝硬变-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高危险因素部分肝切除超过一定极限量,便会导致术后发生肝衰.术后肝衰是临床肝切除术后致命并发症,也是引起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术后肝衰的治疗颇为困难.临床上,肝切除术后肝衰的发生率报告为2%~17%.在原有肝硬变基础疾病者,对部分肝切除的耐受力大大下降,术后肝衰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通常肝硬变程度越重,肝切除术肝衰发生率也越高,病情越重.
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头晕、恶心、呕吐2d,于2005年11月4日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波动在145/95mmHg左右,未服药物治疗。入院时患者视物有旋转感,吐出胃内容物4次,为非喷射性,无耳鸣及肢体活动障碍,双眼向左凝视时,可见水平眼震,食欲及睡眠差。查体:T36、5℃,R18次/min,HR72次/min,BP160/100mmHg(1mmHg=0.133kPa)。头颅CT结果正常,次日化验肝功能,ALT38U/L,AST30U,L,谷氨酰转肽酶(GGT)46u/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否认肝病史,无其他病理征象。
简介:肝脏是多种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当肝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时,可引起多种蛋白成分浓度的改变。前白蛋白能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的变化,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助于肝病的早期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指导治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2SHRZ及2S3H3R3Z3,两组化疗方案在抗肺结核强化期治疗中对肝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抽取2000年至2002年在本院就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肺结核患者191例,其中2SHRZ组及2S3H3R3Z3组分别为87例和104例,观察其两个月治疗期间患者肝功能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SHRZ组及2S3H3R3Z3组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分别为9例和13例,轻度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患者(40~100U/L)分别为6例和11例;而中重度ALT升高者(≥100U/L)分别为3例和2例;两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无其它不良因素影响下,2S3H3R3Z3治疗后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机会及程度与2SHRZ相当,肝损发生率皆不高,以轻度肝细胞损伤为主;2S3H3R3Z3方案既安全、疗效肯定、服用方便、经济,值得在抗肺结核强化期治疗中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肝功能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在2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10项常用肝功能诊断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谷丙比值(AST/ALT)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别回归分析.结果10项指标分为5类:胆红素类(TBIL,DBIL,IBIL)、白、球蛋白类(ALB,GLB,A/G)、转氨酶类(ALT,AST)、转氨酶比值类(AST/ALT)、总蛋白(TP).各类指标预示病情程度的作用大小为:胆红素类>白、球蛋白类>转氨酶类>总蛋白类>转氨酶化值类.在胆红素类中,TBIL的作用最大;在白、球白类中,A/G的作用最大.结论胆红素和白、球蛋白类是判断病情的灵敏指标,其中又以TBIL和A/G比值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