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CT与MR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19肾病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T及MRI对病灶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在肾轮廓外呈现突出形态病灶12例,2例位置处于髓质内,1例处于髓质与皮质位置。病灶的直径在9-153mm之间,其形状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其中边界呈现清晰的病灶为15个,边界不清晰为4个。病灶富脂肪10例,病灶乏脂肪5例。结论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CT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为术前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症状、诊断、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10例EAML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43.9岁,8例无明显阳性体征,2例有腰痛症状。CT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质期强化密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分别行肾肿瘤剜除术和肾根治性切除术,组织学主要以上皮样分化为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HMB45(+),A103(+),SMA(+),Ki67(+),Desmin(+)。术后1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9例存活,1例术后6个月复发,12个月死亡。结论EAML临床较少见,术前多无明显症状,确诊需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治疗方法可予肿瘤剜除或肾脏切除,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具有潜在恶性,存在恶变可能,术后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E-AML)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E-AML患者的资料。20例患者中,4例同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检查。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最大径)、形态,病灶平扫密度或信号特点,病灶内有无脂肪成分,病灶内有无血管影及周边血管情况,有无假包膜及其强化表现,病灶动态增强特征,以及周围肝实质背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肝E-AML单发17例、多发3例;共24枚病灶,其中,尾状叶4枚、右叶9枚、左叶11枚;病灶大小1.0~25.0cm;24枚病灶均为椭圆形或圆形;7枚病灶均为低密度,22枚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呈高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降低;动态增强10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14枚表现为“快进慢出”型;7枚含有脂肪成分;23枚病灶内及周边可见点条状血管影;14枚见“强化逐渐减退”的假包膜;1例CTA显示肝动脉供血、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单发富血供肿块、瘤体内和周围见点条状血管影及早显引流静脉、动脉期出现强化假包膜是肝E-AM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方法对10例经B超和CT检查,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回顾,分析肿瘤内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的含量对超声声像图的影响及肿瘤内的血流分布情况。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声像图表现取决于血管、平滑肌及脂肪三种成分的比例。当瘤体以脂肪成分为主时,超声表现为强回声;当瘤体内脂肪及平滑肌均较多时,超声表现为中强回声;当瘤体以血管和平滑肌为主时,超声表现为低回声。CDFI肿瘤内血流信号少,PW测动脉血流为低速高阻型。结论对于典型病例,二维超声即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不典型病例,需结合彩色多普勒及CT增强扫描进行综合分析,并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a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肾脏EAML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3例年龄分别为47、50和63岁,均无结节硬化症。光镜下肿瘤主要有异型上皮样细胞组成,弥漫或巢片状排列,部分区域有血管周上皮样排列,其中2例可见出血和坏死,肿瘤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3例均可见经典AML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阳性,SMA、Vimentin散在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S-100、CD10均阴性。2例患者术后12个月状态良好,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手术后33个月颈部发现肿瘤转移结节。结论EMAL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而肿瘤细胞的不典型性、出血、坏死、核分裂象活跃提示肿瘤具有恶性潜能或预后不良,须密切随访。远处转移为该肿瘤恶性的确切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 CT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2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 CT诊断,并对诊断及鉴别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 RAML大小为 2~9cm,病灶 <4cm者 8例,合并出血者 1例; >4cm者 12例,合并出血者 4例。 18例 RAML的 CT表现为肾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为主混杂密度肿块,向外突出,境界清晰,肿块内见多少不等脂肪密度区 CT值 -40~-120HU左右,无强化表现。 18例诊断准确,瘤体内可见脂肪及软组织成分;因瘤体内未见脂肪 2例误诊为肾细胞癌。结论 CT扫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需根据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 CT扫描形态,对肾细胞癌及其他肾脏良性肿瘤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所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尾叶者1例(12.5%),位于肝左叶者2例(25.0%),位于肝右叶者5例(62.5%)。其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84±1.13)cm,最小直径为2.1cm,最大直径为11.8cm。1例患者为肌瘤型,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1例患者为脂瘤型,混合型患者最多共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全部影像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率,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掌握CT表现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例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平均46.7(40~57)岁。1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包块,1例腰背部胀痛,余无显著症状;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活性(立位)降低,其余病例激素未见异常。2例行腹部B超检查示肾上腺区强回声团;5例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脂肪、血管、肌肉等混杂密度的肿瘤。肿瘤直径平均5.8(2.3~9.1)cm,其中左侧2例,右侧3例;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5例均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总结患者术后情况及预后。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水平无明显变化。随访时间2~7年,5例肿瘤均无复发。结论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良性疾病,多于中年发病,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通常不分泌有临床意义的激素,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可基本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术后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的影像学特点,减少对该肿瘤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表现,按不同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脂瘤型2例,血管瘤型1例,肌瘤型1例,混合型3例。脂瘤型以脂肪成分为主,CT显示脂肪密度。血管瘤型以血管成分为主,CT增强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密度仍高于同期肝实质。肌瘤型主要是由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混合型三种成分含量相似,CT平扫为较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CT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仍有强化。结论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肿瘤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了解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