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行胃间质瘤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胃间质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没有差异,但是观察组胃间质瘤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中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胃间质瘤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切除手术治疗能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使得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较好,可进行临床的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要点。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32例。19例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术中胃镜定位,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GIA)在距肿瘤边缘2~3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8例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GIA在距肿瘤2~3cm处切除;2例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2cm,直径分别约3.0cm、2.5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1例肿瘤位于胃窦部前壁,直径约5.0cm,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次全切除术;2例肿瘤位于胃体上段小弯侧,距贲门口〈2cm,直径分别约6.0cm、4.0cm,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结果32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2min(52~185min),平均出血量60ml(30~210ml),无中转开腹。手术标本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术后病理报告为胃恶性间质瘤,余27例病理均为胃间质瘤、低度恶性倾向。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8~25个月),X线、B超及CT检查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行胃镜、超声胃镜和CT等检查,以确定肿瘤来源、大小、部位。术中用胃镜、腹腔镜联合定位,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采用不同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胃间质瘤患者应用内镜胃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018年间应用内镜切除术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观察组(内镜胃全层切除术)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以及EFTR手术优越性。结果手术治疗中所需平均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传统拟定用外科手段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应用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具备微创、手术时间短、康复时间短以及预后质量高等优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胃肠间质瘤(GIST)采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ELWR)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在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的治疗胃GIST患者,患者均采取ELWR治疗,观察术后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35.4±10.6)ml,手术维持时间(54.2±6.9)min,术中无中转开腹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下床时间为(1.3±0.5)d,术后出院时间为(4.6±0.9)d。术后病理结果中度及高度危险分别有6例、2例,低度及极低度危险分别有18例、14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均为阳性,DOG-1阳性率为95%(38/40)。术后随访未见有并发症、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者。结论ELWR治疗胃GIST,疗效较好,具有微创优势,在严格遵守手术操作下,发生肿瘤复发情况较少,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翻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胃GIST接受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27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胃GIST外翻切除术(laparoscopictransgastrictumor-evertingresection,LTTR)组8例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laparoscopicwedgeresection,LWR)组19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标本切缘、切除正常胃组织面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随访情况。结果术中LTTR组的手术时间较LWR延长[(70±9)分钟vs.(56±8)分钟,P〈0.001]。LTTR组出血量与LW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9±12)mlvs.(38±14)ml,P=0.942]。LTTR组的正常胃组织切除面积明显少于LWR组[(33.0±5.6)cm~2vs.(119.3±41.6)cm~2,P〈0.001]。术后两组均无胃出血、胃穿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无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发生。术后两组肛门排气时间[(2.4±0.5)天vs.(2.3±0.5)天,P=0.842]、进食半流时间[(3.5±0.5)天vs.(3.0±0.8)天,P=0.07]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4~31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腹腔镜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无黏膜溃疡改变的胃GIST患者,其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胃壁组织,能有效减少胃腔狭窄、梗阻发生率,是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的有效补充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序完成,无死亡现象,均无复发率出现.手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胃肠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腹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肠道恢复较快等优质,并且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开腹切除;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78-02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胃间质瘤患者应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实施救治,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实施救治。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处理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在院诊治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频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间质瘤患者应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相较于常规开腹胃楔形切除术,临床治疗结果显著,术后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降低,临床诊治安全性更高,患者病症的康复进程显著提升。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单切口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相关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4月~2018.5月这个时间段中,选择我院收治的胃间质瘤病患(60例)实行研究,所选取的对象都采用单切口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将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0例,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护理的效果;观察组手术后肠胃功能的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整体护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在单切口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07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择期行手术的胃间质瘤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3.65±5.63)mL较对照组少、正常进食时间为(1.53±0.30)d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较对照组2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h比2.0 h,P<0.01),术后禁食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4.55±0.88)d比(6.22±2.24)d,t=-2.15,P=0.03],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6.88±1.26)d比(10.03±2.90)d,t=-3.13,P<0.01],术后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明显低于外科组(3分比6分,P<0.01),术后第3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亦明显低于外科组(1分比3分,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组[(5.5±1.47)万元比(7.3±2.43)万元,t=-2.11,P=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内镜组为11.1%(1/9),高于外科手术组的7.4%(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但如何缩短手术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间质瘤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开腹楔形切除术,术中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GIST)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实施GIST切除术的80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62例)和开腹组(18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生存分析,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20个月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肠间质瘤病灶形态多为椭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其中梭形细胞型占比最多(71.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4蛋白阳性率为83.7%,CD117蛋白阳性率为95.0%,DOG1蛋白阳性率为91.3%。结论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术时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