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评估不同孕期胎盘绒毛血流的价值。方法2019年1-6月于北京妇产医院早孕期建档的单胎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50例,分别于早、中、晚孕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时应用SMI技术监测胎盘终末绒毛血流,记录是否可显示胎盘脐带插入点处、胎盘边缘处的胎盘绒毛血流,采集相应的动脉血流频谱并记录舒张期流速比(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绒毛动脉血流频谱测量率与胎盘位置、胎儿体位、所处孕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孕期间胎盘绒毛血流的显示率、血流频谱的测量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位超声医师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最终完成检查的孕妇为30例。SMI胎盘绒毛血流的显示率为98.9%(89/90)。绒毛动脉血流频谱测量率与胎盘位置、胎儿体位无相关性(P>0.05),与所处孕期有相关性(rs=0.478,P<0.05)。各个孕期胎盘脐带插入点处、胎盘边缘处绒毛血流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频谱的测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孕期测量率(33.3%/3.3%)低于中孕期测量率(70.0%/50.0%)和晚孕期测量率(56.6%/60.0%)。两位超声医师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55~0.92,P<0.05)。结论SMI技术可以显示各孕期胎盘绒毛动脉血流,并可进行血流频谱测量。孕期对于测量结果有影响,中-晚孕期的绒毛动脉血流频谱较早孕期更易测量。胎儿体位、胎盘位置均不影响绒毛血流测量。
简介:摘要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胎盘最常见的良性非滋养细胞肿瘤,是起源于胎盘原始绒毛间充质的血管源性肿瘤,主要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大多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很小,没有症状,通常没有临床意义,也很难通过产前检查发现。大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很少见,但其与母儿并发症密切相关,可导致羊水过多、胎儿贫血、胎儿水肿、胎儿心力衰竭、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等。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导致母儿并发症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血管瘤内的动静脉分流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胎盘内绒毛膜癌(IC)是指发生于妊娠期胎盘部位的绒毛膜癌,是妊娠期绒毛膜癌的罕见亚型,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描述了1例确诊为IC合并胎儿肠道转移的病例,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建议对IC不合并转移者随访观察;对IC合并转移者早期积极化疗,以获得长期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确诊为前置胎盘的孕妇72例,均行产前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行剖宫产术。按是否存在胎盘植入分为植入组(n=29)与非植入组(n=43)。分析孕妇年龄、孕产史等临床参数与胎盘植入的关系,比较两组胎盘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价值。结果植入组年龄≥35岁、有剖宫产史、流产次数>2次、孕次≥3次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植入组(均P<0.05)。植入组超声声像图见胎盘后间隙部分或完全消失20例(68.97%),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菲薄、胎盘与子宫肌层界限不清11例(37.93%),胎盘内陷窝征23例(79.31%),胎盘异常增厚5例(17.24%)。植入组VI、FI、VFI均高于非植入组(均P<0.05)。VFI截断值为7.92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10%、90.70%;VI截断值为18.05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21%、79.07%;FI截断值为33.61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76%、58.14%。结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时,胎盘、膀胱壁血流增加,胎盘血管化程度较高。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可定量评估胎盘血管化程度,为产前胎盘植入评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超声运用在前置胎盘不良妊娠并发胎盘植入的诊断中,观察产前超声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前期检测的 94例前置胎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 2018年 4月到 2020年 4月,并且根据患者使用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病理学组使用病理学方法诊断,阴道超声组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腹部超声组使用经腹部超声诊断。结果:( 1)三组凶险前置胎盘诊断结果对照中,阴道超声组检查准确率为 95.74%,腹部超声组为 78.72%,( x2=14.479,p=0.001) ,结果有差异。( 2)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检查中,阴道超声组检查出率为 95.23%,腹部超声组为 57.14%,( x2=17.790,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方法运用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病症诊断中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妊娠早期对其进行超声影像检查时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1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录入我院中接受检查的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 32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名为实验组 ,同时录入同期内收入的单纯胎盘植入状况孕妇作为对照组。录入例数为 32。对所有孕妇的超声征象类型诊断灵敏度进行探究,分析超声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灵敏度。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产妇的胎盘植入临床诊断准确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而对照组中仅有 1例患者出现误诊现象,误诊率为 3.13%。结论:在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妊娠早期进行诊断时,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可通过判断图像的方式明确,患者的超声影像,对于产妇的安全分娩以及妊娠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对产妇及胎儿的危害。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前置胎盘产妇214例,其中合并有胎盘植入57例(观察组),未合胎盘植入157例(对照组),收集比较两组母婴结局资料。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和剖宫产比例分别为56.14%、19.30%和82.4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性交痛发生率为61.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6个月性交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流产史≥2次、产次≥2次、剖宫产史≥2次和中央性前置胎盘比例分别为77.19%、63.16%、29.82%和59.65%,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史、产次、剖宫产史和中央性前置胎盘是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OR=2.779、2.392、8.183、5.942,均P<0.05)。结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易引起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等,其发生受流产、产次等多种因素影响。
简介:摘要1例先天性微绒毛包涵体病患儿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水样腹泻、间断腹胀、早期反复低血糖、营养不良、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内喂养可导致腹泻加重,需长期静脉营养维持生命。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提示MYO5B基因杂合变异c.320T>C(p.L107P)和c.947-2A>G,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均为杂合变异),均未被报道。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肠镜大体观正常,呈慢性炎症活动性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细胞遗传学检查在研究早期稽留流产原因中的价值。方法532例稽留流产患者在行清宫手术时,无菌条件下采集其胚胎绒毛组织,采用培养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并分析异常核型的类型及其发生率。部分核型分析正常的绒毛标本进一步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532例稽留流产绒毛标本中,培养成功510例,成功率95.86%。其中检出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301例,异常比例占59.02%,其中三体型181例,占异常核型的60.13%,多倍体型为47例,45,X型为46例,结构异常型为22例,嵌合体型为3例。1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流产胚胎标本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检测结果7例正常,3例异常。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孕妇早期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绒毛染色体检查是分析稽留流产原因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对再次妊娠具有指导作用。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 1.5T磁共振对于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40例前置胎盘孕妇,均给予 1.5T磁共振进行多平面及多角度扫描,分析胎盘置入的 MRI征象及胎盘植入深度。结果: A征象的灵敏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 3种征象( P<0.05)。 D征象的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其他 3种征象( P<0.05)。胎盘植入组与无胎盘植入组在 A征象、 C征象、 D征象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 B征象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1.5T磁共振检查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有较高灵敏性、特异性,同时对胎盘植入深度有较高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胎盘植入 ;前置胎盘 ;磁共振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1.5T MR in placenta accreta and placenta previa. Methods: 40 pregnant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were given 1.5T MRI for multi plane and multi angle scanning, and the MRI signs and the depth of placenta implant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a sign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signs (P < 0.05).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 sign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signs (P < 0.05). The placental implantation group and non placental implantation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a, C and D signs (P < 0.05),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B signs (P > 0.05). Conclusion: 1.5T MR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placenta previa with placenta implantation, and has high specificity in placenta implantation depth,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