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猪来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食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ATG倍比稀释与食蟹猴淋巴细胞孵育,流式检测细胞毒;ATG单纯给药组分为低剂量组(250mg/日)及高剂量组(750mg/日),分别连续给药5日,并于定期检测血常规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20、CD4/CD8细胞的比例。结果ATG对食蟹猴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滴度为12时杀伤率为84.95%,直至滴度为1512时才降至10%以下;给药期间体内单纯给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总淋巴细胞清除率无明显差别,但各组对CD8+淋巴细胞杀伤作用均强于CD4+淋巴细胞(P<0.01)。结论ATG可以杀伤食蟹猴淋巴细胞,其中对CD8+淋巴细胞效果更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抗CD25单抗在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0月—2011年6月有18例白血病接受了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采用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方案。根据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分为抗CD25单抗组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每组9例。抗CD25单抗组为环孢素A+短疗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抗CD25单抗,ATG组为环孢素A+短疗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ATG。观察两组造血重建情况、急慢性GVHD发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及无病生存情况。结果两组均获稳定的造血重建,重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VHD发生情况、复发及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中有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抗CD25组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以抗CD25单抗替代ATG预防GVHD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预防GVHD的一种有效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含不同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预处理方案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hap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处理方案中rATG总量6、7.5、9 mg/kg分为ATG-6、ATG-7.5、ATG-9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①纳入288例患者,男182例,女106例,中位年龄18(6~6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4例。ATG-6组159例,ATG-7.5组72例,ATG-9组57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0(0.2~74.0)个月。②ATG-6、ATG-7.5、ATG-9组粒细胞植入率分别为96.9%、97.2%、96.5%(P=0.972),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2.5%、87.5%、86.0%(P=0.27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4.5%、11.1%、8.8%(P=0.493),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8.8%、14.3%、12.0%(P=0.493)。ATG-9组的CMV、EBV感染率(77.2%、12.5%)均高于ATG-6组(43.3%、3.5%)和ATG-7.5组(44.4%、1.5%)(P<0.001,P=0.033)。③ATG-6、ATG-7.5、ATG-9组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95%CI 60.3%~77.9%)、60.1%(95%CI 48.3%~74.8%)、64.7%(95%CI 51.9%~80.7%)(P=0.648),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4.6%(95%CI 34.3%~35.1%)、38.0%(95%CI 37.3%~38.7%)、20.6%(95%CI 20.0%~21.3%)(P=0.16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3%(95%CI 44.9%~63.4%)、51.9%(95%CI 41.0%~65.8%)、63.9%(95%CI 51.9%~78.7%)(P=0.486),3年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4.2%(95%CI 23.8%~24.5%)、26.0%(95%CI 25.4%~26.6%)、23.6%(95%CI 26.3%~28.2%)(P=0.955)。结论低剂量rATG(6 mg/kg)可增加haplo-HSCT后Ⅱ~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高剂量rATG(9 mg/kg)使CMV、EBV感染风险增加,中剂量ATG(7.5 mg/kg)可能是兼顾降低中重度急性GVHD和CBV/EBV感染发生率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应用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配合有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70 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6 年 0 5 月至 2018 年 07 月, 均采用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治疗, 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 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给予 常规护理 ,各 35 例,且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 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于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治疗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配合 针对性 护理 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提高 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发生血清病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分析血清病是否影响AA预后。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AA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出现血清病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AA患儿48例。中位年龄5岁5个月(2岁1个月~15岁6个月),男女比例1.4∶1.0;75.0%(36/48例)发生血清病,中位发病时间为IST第11天,72.2%(26/48例)发生在第7-14天;临床表现前3位为关节痛(63.9%,23例)、发热(52.7%,19例)、皮疹(52.7%、19例)等。血清病组与无血清病组IST前和血清病发生时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T结束后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血清病的患儿发病率(2/12例,16.6%)低于未应用者(34/36例,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7,P<0.001)。发生血清病后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4 mg/(kg·d)]治疗症状均好转。随访至IST治疗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37例,发生血清病者25例,19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6例未愈;不发生血清病12例,10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2例未愈。2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患儿IST治疗易出现血清病,发病高峰期为IST第2周,以关节痛、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发病情况与治疗前及发病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无相关性;IST结束后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展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发生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有效控制病情;血清病发生与否不影响IST治疗AA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宫颈细胞学筛查分析非典型腺细胞(AGC)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及组织学特征,探讨AGC诊断的临床价值和处理方法。方法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AGC的140位患者的宫颈组织学、子宫内膜组织学及HR-HPV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宫颈锥切、分段诊断刮宫和子宫切除标本等几种途径,我们获得了组织学标本,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年龄组患有鳞状上皮病变与腺上皮病变患者的HPV检出率。结果AGC的检出率为0.05%(140/268 614)。在140位AGC患者中有99例获得有效随访,其中包括慢性宫颈炎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4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1例、宫颈腺癌19例、子宫内膜癌22例、转移癌2例、鳞状细胞癌(SCC)4例。在99例患者中,年龄>40岁患者为89例,其HSIL阳性检出率为(19.1%),低于年龄≤40岁患者(40.0%)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HSIL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出率。此外,年龄>40岁组的重度宫颈病变(HSIL和宫颈癌)检出率与子宫内膜病变检出率相似(P>0.05)。在140例AGC患者中,HR-HPV检测结果共48例,其中HR-HPV阳性20例(41.7%)。并且宫颈上皮内病变的HR-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在21例HSIL阳性患者中,仅有6例HR-HPV阳性(28.6%)患者。结论虽然AGC检出率较低,但其仍与多种癌症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年龄因素在AGC的判读中起一定的相关作用,AGC结合HR-HPV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配合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胞学穿刺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的患者 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仅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甲状腺细胞学穿刺。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 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 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护理配合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胞学穿刺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对鼠颌下腺细胞(ratsubmandibularglandcells,RSGCs)生长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第2代大鼠颌下腺细胞用于实验,按加入不同浓度LN分4组(0、5.0、25.0和50.0mg/L)进行培养,相差显微镜的观察,绘制生长曲线,MTT比色法、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LN对细胞增殖及淀粉酶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培养的RSGCs免疫组化鉴定CK8.13、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波形丝蛋白染色呈阴性。培养72h后MTT法检测5.0-50.0mg/LLN组细胞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96h后检测培养液中淀粉酶的含量,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能促进RSGCs的黏附和增殖并保持RSGCs的正常分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不同比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增殖能力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10只SD大鼠两侧甲状旁腺及腹股沟脂肪,经过消化分离分别获取甲状旁腺细胞和ADMSCs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检测方法对P3代ADMSCs表型进行检测。按照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2∶1、1∶1、1∶2和1∶5进行共培养,观察不同共培养比例下两种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取细胞上清进行PTH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对应数量单独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上清中PTH进行对比,利用细胞形态学和PTH检测结果综合判断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较稳定地完成体外单独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原代培养,且两种细胞不同比例的体外共培养显示出对PTH分泌的不同影响,其中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1∶5时体现出较强的促PTH分泌作用,高于单独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其PTH含量在第2、4、6、8天分别为[(1.3±0.0)比(0.8±0.1)、(1.3±0.0)比(0.9±0.0)、(1.7±0.5)比(0.9±0.0)、(1.7±0.0)比(1.2±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64.30、3.32、7.16,P值均<0.05);其次为比例为1∶2时,PTH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体外共培养具有可行性,且1∶5细胞比例下PTH分泌效果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瘤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0例MG伴胸腺瘤患者(MG组)、20例无MG的胸腺瘤患者(NMG组)的瘤旁组织及10例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萎缩胸腺组织中的Tfh细胞比例及其蛋白分子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MG组和对照组相比,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与对照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伴胸腺瘤患者瘤旁胸腺组织中的Tfh可能通过提高自身免疫活性参与MG的发生和进展,抑制Tfh信号通路可能为MG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癌基因在乳腺细胞系的表达及遗传学调控。方法以11种乳腺癌细胞系为材料,乳腺非致瘤细胞株(MCF-10A)作为参照,分别于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分析MARVELD1内源性表达,并筛选出明显低于MCF-10A的乳腺细胞系。经去甲基化诱导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后,检测MARVELD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MARVELD1基因于12种乳腺细胞系内源性表达,其中SK-BR-3中的MARVELD1表达明显低于非致瘤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去甲基化诱导剂5-Aza-CdR处理SK-BR-3后,MARVELD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结论MARVELD1的基因表达可能受启动子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