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腔积液(包裹性)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30例结核性胸膜积液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可显著提高结核性胸膜腔积液(包裹性)患者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比较胸膜与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胸膜SFT的CT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胸膜外SFT。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胸膜SFT和13例胸膜外SFT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边界及强化方式等,运用三维重建测量两组病变的全肿瘤强化程度并绘制强化直方图,比较两组病变以上指标的差异并对照病理结果。结果胸膜SFT病灶最大径2.6~13.7cm,胸膜外SFT为3.8~12.4cm,两组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胸膜SFT中8例(36.4%)轻度均匀强化、11例(50.0%)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13.6%)明显不均匀强化;胸膜外SFT中,7例(53.8%)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46.2%)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强化程度与大小无明确相关关系。胸膜SFT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胸膜外SFT,但强化直方图的平均偏度和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镜下,SFT由比例不同的梭形和卵圆形肿瘤细胞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伴分支状血管。结论胸膜SFT与胸膜外SFT的CT征象除强化程度外无明显区别,可认为胸膜SFT的诊断标准总体上适用于胸膜外SFT。
简介:摘要胸膜腔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地区、不同感染单元(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不同人群的胸膜腔感染病原学各有特点,因而了解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传统的胸水培养阳性率低,新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16S rRNA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借助新的诊断技术提高胸膜腔感染的诊断率,有利于在感染的早期确定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胸膜腔感染的治疗包括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积极的引流治疗、胸膜腔内药物的应用以及内科胸腔镜或手术治疗等。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用于治疗胸膜腔感染显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诊断治疗新进展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胸膜腔感染的诊断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胸膜腔内注入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且符合诊断标准的68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积液患者分为两组,均予常规强化抗结核、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并在B超引导定位下行胸膜腔穿刺置管引流胸水,治疗组在放胸水后每次注入尿激酶10万U;观察两组患者胸膜厚度变化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胸膜厚度为(1.25±0.34)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0.5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2%,显著高于对照85.3%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常规强化抗结核、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胸膜腔穿刺置管放液并注入尿激酶,是一种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安全、方便、有效、经济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膜粘连术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本院收治的48例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A1组(观察组)。给予患者实施胸膜粘连术治疗。同期选择同种疾病患者48例,将其设为A2组(对照组),采用浆膜腔置管的方法给予治疗。对比A1组与A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结果A1组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6.67%、部分缓解率为18.75%、无效率为14.58%,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轻度发热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6.67%。A2组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完全缓解率为32.36%、部分缓解率为12.25%、无效率为55.39%,治疗总有效率为44.61%。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轻度发热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5.32%。结论在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中采取胸膜粘连术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减少副作用,降低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探讨周围型肺癌胸膜外脂肪(extrapleuralfat,EPF)侵犯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CT诊断EPF侵犯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术前的定性及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其特异性及准确度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