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内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2增至(132±24)mm2(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2增至(155±36)mm2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应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内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2增至(132±24)mm2(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2增至(155±36)mm2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应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路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均表现良好,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的护理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于我科腰椎结核行腰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记录比较两组的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痊愈时间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肺部感染、尿潴留、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缩短患者的术后痊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用于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18年1月—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在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模式镇痛与单纯术后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术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组(多模式镇痛组)和B(单纯镇痛组)组各30例。A组于术前24h内行心理干预,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在显露神经根后用lml利多卡因原液进行神经阻滞,并与手术缝皮前切口内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后接接止痛泵行PCIA。B组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后接止痛泵行PCIA。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术后各时间段(术后2、4、6、8、12、24、48h)的VAS评分和BCS舒适状态评分及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结果A组患者于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1),BCS舒适状态评分高于B组(P<0.05),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和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优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进行腰痛VAS及腰腿痛评分,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8个月~3年),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通过配对比较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VAS及腰腿痛功能评分。结果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本组22例获得优良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4.6%。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疗效明确。术中操作轻柔、仔细,避免医源性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腰椎滑脱症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进行详细分析。方法 对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把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参照组)甲组把围手术期护理运用到护理中,乙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不同。 结果 甲组护理效果突出,得到患者一致肯定,护理满意度高达97.5%,且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滑脱症患者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1.6-2022.6间接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普通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结合手术指标和护理疗效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明显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少,护理后有效比例高,与普通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增强护理效果,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