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臼骨折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0年1月-2024年3月本科接诊髋臼骨折病人(n=20)。试验组采取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对照组采取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对比术中失血量等指标。结果:关于术中失血量和手术耗时:试验组只有(604.39±97.21)ml、(149.23±21.58)min,但对照组却达到了(698.54±100.34)ml、(197.34±35.79)min,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试验组10.0%,对照组40.0%,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结论:髋臼骨折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病人术中失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耗时也更短。
简介:摘要 目的 对髋臼骨折患者应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截取80例,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组,分为常规组(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0例和观察组(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40例,对比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数值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较常规组更优,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髋臼骨折患者接受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时,可以减少创伤,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术后髋关节功能较优,预后效果更好,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同一尸体骨盆一侧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的解剖结构。另一侧骨盆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骶骨前方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观察入路能显露的解剖范围及腰骶干神经、髂血管所在位置及走行,测量、记录相关解剖数据。结果①显露范围:向内侧可显露至S1椎体对侧缘,切口向头侧延伸可显露L5椎体,向真骨盆内可显露至S1孔,外侧显露同传统腹直肌旁入路。②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可直视下对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和减压(包括S1孔扩大成形术),解除来自前方卡压骨折块、骨折断端及增生骨痂对神经的压迫。③L5、S1前方存在一安全手术操作区,可将钢板安全地固定于S1椎体上。④从骨膜下将腰骶干神经提起,距骶骨翼的最大距离平均1.4 cm(1.2~1.5 cm),可安全地将钢板从骨膜下放置至S1椎体上固定骨折。结论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于骶前区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减压具有显著的视野及操作优势,其方法安全、有效,是行腰骶神经探查减压的可行入路。同时,可以对骶骨骨折的移位进行直视下复位,将钢板固定于S1椎体,沿骶骨翼跨骶髂关节至髂骨,拓宽了骶前钢板向内固定的安全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4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1~72岁[(41.3±8.4)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获随访,4例患者失访,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30.5±6.4)个月]。手术时间为45~150 min[(111.2±20.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 200 ml[(398.5±78.5)ml]。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6周[(11.8±3.3)周]。末次随访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9例,良7例,中3例,差1例,解剖复位率为90%。末次随访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83%。1例发生异位骨化,未对髋关节功能造成影响,未予特殊处理;1例异物反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最终得到控制,于术后1年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例轻度骨关节炎,给予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后缓解。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痊愈。结论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可以兼顾前柱、四边体及后柱,同时髋臼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显露、复位,骨盆重建钢板和通道螺钉固定治疗30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年龄60~87岁,平均72.5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7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FFP分型:Ⅱc型6例(6/30,20%),Ⅲ型22例(22/30,73.33%,其中Ⅲa型13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Ⅳa型2例(2/30,6.67%):合并同侧髋臼骨折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17例,均未合并四肢骨折。手术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于腹膜后显露,结合下肢牵引复位骨盆前、后环骨折,直视结合X线验证骨折移位基本复位后,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前环用重建钢板或INFIX架固定。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5~20 d,平均9.9 d;手术时间35~150 min,平均73.5 min;术中出血量220~2 400 ml,平均586.7 ml;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顺利,X线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满意。术后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盆环结构复位良好,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24/3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86.1±6.11)分(范围66~92分),其中优2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3%(28/30)。1例患者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后血栓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加强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患者行INFIX架固定术后出现患侧大腿外侧麻木,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最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经盆内腹膜外显露整个半骨盆环,能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周围、髂骨翼及前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或通道螺钉能较好固定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效果。方法:甄选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臼双柱骨折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20例。常规组实行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的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骨折复位情况中,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少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髋臼双柱骨折患者采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住院和手术的时间进行缩短,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55.8±15.2)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16例;采用腹直肌旁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49.4±14.6)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及T形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19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合并伤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50(120,180)min,显著低于B组患者[180(150,2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600,1 000)、1 000(600,1 3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1.9%(34/37)、78.4%(29/3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37)、45.9%(1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討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复杂性骨盆髋臼骨折的围术期护理价值。方法 选取 2017年 5月~ 2019年 5月我院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复杂性骨盆髋臼骨折的 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n=15)和对照组( n=15)。两组均采用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复杂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予腹直肌旁入路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对比检测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研究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在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嵌顿疝分为两组,对照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低、平均住院日短,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中使用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3~36个月[(23.9±7.4)个月]。5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髂腹股沟组),7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腹直肌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72个月[(46.0±18.5)个月]。髂腹股沟组和腹直肌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5.0±95.3)min和(165.1±52.2)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0±65.2)ml和(225.7±92.0)ml(P>0.05)。髂腹股沟组3例术后双侧髂骨翼发育不对称;腹直肌组1例因伤后有髂骨骺板骨折脱位,同时出现髂骨翼发育异常,但不影响下肢功能。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髂腹股沟组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60%;腹直肌组优4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71%(P>0.05)。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髂腹股沟组满意3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60%;腹直肌组满意7例,不满意0例,满意率达100%(P>0.05)。结论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可完成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复位及固定,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更短,对骨盆周围骨骺结构损伤相对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入路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存在的椎旁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在 3D打印技术支持下探索分析两种手术切口(改良 Stoppa切口与腹直肌旁切口)在治疗髋臼和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1~2017.1于聊城市中医医院筛选 36例髋臼骨盆骨折患者(已在 3D打印技术支持下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分为两组。术前在 3D打印技术指导下建模并 1:1打印出具体模型,评估骨折类型并给予钢板预弯。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以下内容,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来评判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腹直肌旁入路组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少于行改良 Stoppa入路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例骨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两组病例骨折复位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3D打印技术对于复杂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 两种手术入路在 骨折复位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 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能更好的暴露单侧髋臼四边体以及高位耻骨上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入路结合骶前减压术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6月— 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9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L4~S1)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58岁[(33.1±7.5)岁]。患者均于术前2 h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髂内动脉栓塞并预置腹主动脉球囊。均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骶前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摄X线片及CT观察内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采用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评价神经功能;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52个月[(35.2±5.2)个月]。手术时间(2.9±0.6)h;术中出血量(573±138)ml;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11.6±1.2)周。VAS和EQ-5D评分由术前(7.8±0.6)分和(0.34±0.0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0.8±0.3)分和(0.81±0.05)分(P<0.05)。术后1年随访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P<0.01),下肢放射性疼痛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8例患者疼痛消失,完全恢复正常;1例仍残留患侧肢体的麻木及感觉减退。术中无医源性腰骶丛神经、重要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术后随访中仅1例出现创伤性髋关节炎,于术后6个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无伤口感染、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骶前减压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损伤,可充分松解卡压的上骶丛神经,缓解疼痛及促进功能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