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利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出HA/COL复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采用MTT法及扫描显微镜分析HA/COL复合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HA/COL复合物微观结构与自然骨相似,胶原与HA之间产生了化学键合,晶粒尺度在纳米范围内,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在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自组装法制备的仿生HA/COL复合物骨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支架材料。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二硫键断裂试剂β-巯基乙醇制备白蛋白纳米制剂。结果表明巯基乙醇的加入导致白蛋白结构变化和疏水核心的暴露,促进纳米粒子的形成。白蛋白纳米粒可聚集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因此,白蛋白纳米粒子是药理活性物质靶向输送的理想载体。
简介:摘要本研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DFT),使用B3LYP计算方法研究了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α-MSH)直接结合于聚电解质上并进一步形成层层自组装药物缓释膜的结合机理。通过对各作用位点间的原子距离、键长、结合能、电荷分布以及电势分析,我们发现α-MSH与PLGA相互作用的五个基团中,Tyr,Trp,His与PLGA作用较强,Phe,Lys与PLGA作用较弱,其强弱顺序为Tyr>Trp>His>Lys>Phe。计算结果表明,Tyr,Trp,His与PLGA之间相互作用主要是靠氢键作用,而Phe与PLGA则主要是范德华力;Lys与PLGA作用时,其疏水区域与PLGA之间作用力很弱。该研究对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药物作用机理的探讨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分子自细装在当今学术界已成为一项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从自组装的提出至今,经过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化学传感器、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在免疫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综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包括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成膜机理、类型、特征;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的进一步功能化;重点介绍了自组装技术在免疫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抗原)分子的应用。最后,对分子自组装应用于免疫传感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谷胱甘肽(GSH)响应共价成环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自组装探针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含2-氰基-6-氨基苯并噻唑-半胱氨酸(CBT-Cys)缩合基序的多肽序列,再经点击化学反应与AIE分子偶联,构建了一种基于GSH响应共价成环的AIE自组装探针(记作探针1),同时以缺乏Cys结构的探针2为对照。测试探针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探针对GSH的特异性及响应后的粒径和结构变化,考察不同pH值、温度、探针浓度和GSH浓度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并评价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结果经GSH响应后,探针1的荧光增强约6倍,探针2的荧光增强约2倍;探针1转化为二聚体,粒径约896.1 nm,探针2缺乏成环基序,仅转化为单体,粒径约427.4 nm。在pH值为7.0、温度为37 ℃条件下,探针1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探针2。两种探针对肿瘤细胞HeLa、HepG2和MDA-MB-231的毒性均较低。结论探针1分子中的二硫键经GSH还原后,分子因失去亲水序列导致荧光开启(第1次聚集),并因含有CBT-Cys成环基序随即生成AIE二聚体(第2次聚集)。与探针2单次聚集相比,探针1实现了双重AIE效应,显著增强了荧光强度,并在生理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体内原位生成共价成环探针提供了思路,后期有望用于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
简介:通过一个简单的水热方法成功地合成出由SnO2纳米片作次级结构的新型花状ZnSnO3-SnO2分级纳米结构。ZnSnO3多面体在生长分级SnO2纳米片的过程中主要起模版作用,制备出的SnO2纳米片的厚度约为25nm。还讨论了ZnSnO3-SnO2样品的形貌随反应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形成这种分级结构的形成机制。此外,由这种新型ZnSnO3-SnO2纳米结构作敏感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对乙醇气体具有高灵敏和快响应的特点。ZnSnO3-SnO2纳米片在最佳工作温度270°C时,对50×10-6乙醇气体的灵敏度约为27.8,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在1s和1.8s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