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妇科不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不孕患者,电脑抽取8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促腺性激素来治疗,研究者组患者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加促性腺激素来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卵泡成熟天数、>14mm的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周期妊娠率、流产率、副作用发生率,最后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卵泡成熟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14mm的卵泡数的明显多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周期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流产率和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P<0.05。结论对妇科不孕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以提高获卵率,增加妊娠率,节省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inhibitors,AI)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折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70例为治疗组,未接受任何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89例为对照组。收集骨折相关资料,并以5年用药期为界,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发生率及风险。同时,在治疗组患者中,分析相关临床风险因素对骨折发生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2.86%(9/70)和1.12%(1/89),5年用药期间的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0.00%(7/70)和1.12%(1/89),5年用药期过后,治疗组8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骨折,而对照组19例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治疗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3,0.018,0.026)。治疗组患者总骨折发生风险和5年用药期间的骨折发生风险高于对照组(P=0.008,0.026)。治疗组患者中,个人骨折史和骨折家族史是增加骨折发生的临床风险因素。结论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和骨折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因此,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使用AI防治乳腺癌时,要全面评估骨折发生的风险,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内分泌治疗中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接收的妇科内分泌患者中,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治疗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为25例、30例、32例,A组患者应用来曲唑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阿那曲唑进行治疗,C组患者应用依西美坦进行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机体内血清雌二醇的抑制情况,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B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前体内雌二醇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治疗后体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雌二醇抑制率高于B组、C组,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有效抑制率高于B组、C组要,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与C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有效抑制率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均无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体重增加、潮热、胃部不适,其中,A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明显;与B组、C组比较,A组患者体重增加的患者情况显著,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内分泌治疗中,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0例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绝经期子宫内膜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息肉组均进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取息肉组织为实验组一,取远离息肉的内膜组织为实验组二。经石蜡病理证实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外周血激素6项,将两组中雌激素进行对比,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息肉及子宫内膜中芳香化酶的表达,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片分析,平均光密度值为比较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雌激素水平分别为:(16.5±2.11)pg/ml和(15.8±2.28)pg/ml,两组外周血雌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和对照组组织中芳香化酶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011±0.0013)、(0.0255±0.0010)、(0.0247±0.0007),以α=0.05的检验水准,实验组一中芳香化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二中芳香化酶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不依赖于体循环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子宫内膜局部芳香化酶过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促进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患者骨健康的效果。方法通过方便抽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进行骨质疏松知识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检测,然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知识教育、大课堂教育、持续电话随访和QQ群随访等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骨质疏松知识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检测及饮食和锻炼行为调查。结果干预前骨质疏松知识总分均值(13.68±6.08)分,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及钙知识维度标准分分别为(47.42±26.58)分、(58.33±26.51)分、(54.29士28.91)分,干预后骨质疏松知识总分均值(20.22±3.11)分,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及钙知识维度标准分分别为(78.79±10.80)分、(73.75±20.80)分、(80.71±19.65)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骨密度检测干预后骨质正常例数增多,但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同时患者饮食和锻炼行为方面也有显著的改进,建立适应个体的饮食结构和锻炼方式,骨质疏松症状进行了及时的治疗。结论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患者骨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K+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P<0.05)。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P450arom)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腺肌病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病变内膜中的不同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Ⅰ组)、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Ⅱ组)、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Ⅲ组)、正常子宫内膜(Ⅳ组)四组不同内膜中P450arom的表达。根据阳性率和表达强度进行量化评分(免疫组化评分)。结果①P450arom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中均阳性表达,但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P450arom在异位子宫内膜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P〈0.05);异位子宫内膜病灶周围肌肉组织中也有P450arom表达;②P450arom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雌激素限速酶P450arom是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增生症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激素,局部分子水平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疾病发生。②内膜P450arom检查不能作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方法,但可作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筛选方法。
简介:用分子对接和三维全息原子场作用矢量方法对36个来曲唑类衍生物和34个阿那曲唑类衍生物与芳香化酶的作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其结合机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建模,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得模型稳定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检验.MLR建模的复相关系数(Rcum)、留一法交互校验复相关系数(QCV)和外部样本校验复相关系数(Qext)分别为0.863,0.782,0.796和0.931,0.825和0.641.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AutoDock4.2软件对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运用这些信息能为进一步设计合成强效芳香化酶抑制剂,或筛选潜在的具有更强抑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提供帮助.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方防治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丢失(AIB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与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相关性。方法将116名接受AIs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行SNPs测序,并口服钙剂+维生素D及常规中药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补肾壮骨方(仙灵脾15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菟丝子15g、淮牛膝30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骨代谢指标PINP、β-CTX、腰椎及股骨骨密度(BMD)及雌二醇、促卵泡刺激素水平,并分析骨代谢变化与SNPs分型的关联性。结果治疗6个月,治疗组腰椎及股骨BMD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的骨形成指标PINP高于对照组,骨重吸收指标β-CTX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α基因rs9340799与rs2234693位点SNPs对腰椎BMD值变化存在影响,纯合型A、T等位基因的腰椎BMD值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C、G等位基因患者的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治疗期间,2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雌二醇和促卵泡刺激素异常。结论补肾壮骨方具有较好防治AIBL的作用,能增加患者腰椎、股骨BMD,提高PINP水平和降低β-CTX水平。AIs对携带纯合型A、T基因的患者骨代谢影响较小,而C、G等位基因可能是患者发生AIBL的易感基因,补肾壮骨方能改善所有基因型患者的骨代谢异常,且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肪组织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表达与迟发型性腺功能减退症(LOH)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个月龄雄性SD退役种鼠孤养建立LOH动物模型,症状评分及体能实验(悬尾试验、游泳实验)、性激素测定证实建模成功,同龄雄性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大鼠内脏脂肪含量,电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血清、内脏脂肪组织P450arom浓度,并计算各组大鼠脂肪组织P450arom总量。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大鼠之间血清性激素、血清P450arom浓度、脂肪组织P450arom浓度及脂肪组织P450arom总量表达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脂肪组织P450arom浓度、脂肪组织中P450arom总量以及脂肪含量与血清性激素的相关性。结果LOH组血清P450arom浓度为(574.10±49.83) ng/L,对照组为(483.70±34.67) ng/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491,P>0.05);脂肪组织P450arom LOH组为(35.83±2.31) ng/g,对照组为(31.06±1.58) ng/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07,P>0.05);LOH组大鼠脂肪P450arom总量为(2 314.00±145.19) n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314.00±80.92) ng(t=15.160,P<0.05),血清P450arom浓度与血清总睾酮(TT)无明显相关(r=-0.345,P>0.05);与血清雌二醇(E2)亦无明显相关(r=0.176,P>0.05)。脂肪组织P450arom总量与血清TT呈负相关(r=-0.697,P<0.05)、与血清E2呈正相关(r=0.713,P<0.05)。结论脂肪组织中P450arom总量与血清TT呈负相关、与血清E2呈正相关;体脂含量增高导致脂肪组织中P450arom总量增高与LOH明显相关。
简介:芳香化酶是体内雌激素合成的最后一步限速酶,在许多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中表达水平增高,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从而应用于多种雌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治疗。近年来有关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妇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