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简介:“S+V起来+AP/VP”构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简介: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简介: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VE+a/an+NP构式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习者在HAVE+a/an+NP构式的使用频数和意义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HAVE+a/an+NP构式的频数上有显著差异;在表达物质所属和社会所属意义时有显著差异,但在表达抽象所属和非人类所属或行为意义时则没有明显差异。错误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对于HAVE+a/an+NP构式意义的习得还没有扩展到非人类所属这一意义范畴上。
简介:“很”不能出现于比较句,而构式“已经很AP了”却可以出现于比较句,这源于该构式蕴涵着一个参照点(说话人的心理预设),而实际情况却超出了这个预设.“已经很AP了”蕴涵着程度的变化,同时对“很AP”带有动态的强调意味.否定性的“AP”较少出现于该构式.
简介:“你这(个)NP”作为标记性构式,语用功能倾向于表负向评价,评价功能的获得在于该构式形成两层套叠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在短语层面,“你这(个)NP”构成同位短语,用“这(个)NP”明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属性等,构成“参照体-目标”构式,直接表示评价;在语篇层面,“你这(个)NP”作为话题结构,与其后的命题或从句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共同实现主观评价功能。“你这个NP”有多个变体,形式尚未完全固化,仍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语法化的认知理椐是语境吸收和交互主观性。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
简介:否定性警告构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式,是原有构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式单个构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