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绝大多数(约70%)可通过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即难治性癫痫。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癫痫病灶进行治疗,但临床上仍有诸多难治性癫痫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对于这部分患者可选择神经刺激术进行治疗。神经刺激术的种类较多,具有相对靶向性、可调节性及持续性的特点。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疼痛、运动障碍、震颤、癫痫等多种疾病。本文对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治疗中,采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80例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依据奇偶分组方式均分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口服,20mg-40mg/日);此外,研究组(40例)治疗初期合并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共2周;对照组(40例)给予经颅磁无效刺激,共2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接受治疗后1周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于治疗后1周、2周其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较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疗效更高,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同时,给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弥补抗抑郁药起效的滞后性,提高早期疗效,降低自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VNS治疗的91例DRE患者的术前评估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VNS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结果91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McHughⅠ级20例(22%)、Ⅱ级37例(40.6%)、Ⅲ级23例(25.3%)、Ⅳ级2例(2.2%)、Ⅴ级9例(9.9%),其中治疗有效(McHughⅠ、Ⅱ级,发作减少≥50%)57例(62.6%),治疗无效(McHugh Ⅲ~Ⅴ级,发作减少<50%)34例(37.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局灶性起源发作及患者VNS电极植入年龄在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IED(OR=5.214,95%CI:1.331~20.431,P=0.018)和局灶性起源发作(OR=4.111,95%CI:1.432~11.802,P=0.009)是VNS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单侧IED和局灶性起源发作可作为筛选DRE患者进行VNS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VNS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94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其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294例患儿中,术后23例(7.8%)出现手术操作或硬件相关并发症,其中咽喉部并发症最常见,占4.4%(13/294),其他依次为切口浅表感染(2.0%,6/294)、切口深部感染(1.4%,4/294)、刺激器组件周围皮下血肿(0.7%,2/294)以及免疫排斥反应(0.3%,1/294)。6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的患儿予抗感染治疗后局部症状消失;4例合并切口深部感染的患儿予去除VNS装置、抗感染治疗后,感染被有效控制;2例合并刺激器组件周围皮下血肿的患儿行加压包扎并换药后血肿消退;1例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患儿经取出全部VNS装置后症状消失;13例合并咽喉部并发症的患儿通过调节刺激器参数以及采用术后康复措施后症状消失。结论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VN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其中咽喉部并发症和感染最多见。各项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效果满意。手术操作中诸多技术环节与术后并发症存在关联,规范化操作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DRE)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脑电图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DRE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VNS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每次监测描记时间大于12 h。分析VN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脑电图特点。结果25例患者术前VEEG监测中发作间期均出现尖波、棘波及尖慢、棘慢复合波,3例能定侧别。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混合节律,尖波、尖慢波或棘波单个发放,其中8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6个月时1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1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12个月时2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5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结论DRE患者VNS术后脑电图的改善程度随时间延续逐步提高,部分患者脑电图改善可早于临床症状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VNS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94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其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294例患儿中,术后23例(7.8%)出现手术操作或硬件相关并发症,其中咽喉部并发症最常见,占4.4%(13/294),其他依次为切口浅表感染(2.0%,6/294)、切口深部感染(1.4%,4/294)、刺激器组件周围皮下血肿(0.7%,2/294)以及免疫排斥反应(0.3%,1/294)。6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的患儿予抗感染治疗后局部症状消失;4例合并切口深部感染的患儿予去除VNS装置、抗感染治疗后,感染被有效控制;2例合并刺激器组件周围皮下血肿的患儿行加压包扎并换药后血肿消退;1例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患儿经取出全部VNS装置后症状消失;13例合并咽喉部并发症的患儿通过调节刺激器参数以及采用术后康复措施后症状消失。结论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VN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其中咽喉部并发症和感染最多见。各项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效果满意。手术操作中诸多技术环节与术后并发症存在关联,规范化操作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