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目的: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A组采用桥接治疗,B组采用直接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桥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uerger运动方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重塑和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双数字抽签法分组,视为运动组(n=52)与比照组(n=52)。运动组行Buerger运动方案,比照组行常规方案。比较血管重塑率、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半年,两组血管重塑率比较,(P>0.05)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干预一年,运动组血管重塑率高于比照组,(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比较,(P>0.05)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干预4周-12周,运动组运动功能高于比照组,(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Buerger运动方案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依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包含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本文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各类并发症发生概率相对比较低,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临床中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来说,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全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联合护理方案(术后功能锻炼+心理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6-2023.6本院收治的54例ASO患者(均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27例),联合组(术后功能锻炼+心理康复护理,27例)。对比两组护理后的下肢活动能力(DOC跛行距离、ADL日常活动能力)和负面情绪(HAMA量表、HAMD量表)。结果:联合组护理后的DOC距离与ADL评分均大于对照组,且HAMA、HAMD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ASO患者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后采取术后功能锻炼和心理康复的联合干预后,患者的下肢功能与负面情绪均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术后血清胱抑素(CysC)水平变化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为术后下肢再狭窄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具备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指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访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的情况,采用倾向性匹配法校正年龄、病程等混杂因素后选取再狭窄组(n=30)和未狭窄组(n=30)。术后1月、6月、1年,应用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病变状况,检测血清CysC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年CysC与下肢动脉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股动脉、腘动脉、足动脉血管管径时间、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术后1月、6月、1年股动脉、腘动脉、足动脉血管管径低于未狭窄组(P<0.05)。两组CysC水平时间、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术后1月、6月、1年的CysC水平高于未狭窄组(P<0.05)。术后1年,CysC与股动脉、腘动脉、足动脉血管管径呈负相关(r=-0.743、-0.820、-0.851,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清CysC水平与下肢血管管径有较强相关性,可能影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患者中应用术后功能锻炼联合心理健康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实验患者共32例,均在2022年2月~2024年2月在我院进行疾病治疗,均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置入支架治疗患者,分组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参照组16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16例应用术后功能锻炼联合心理康复,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跛行距离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更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更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患者中应用术后功能锻炼联合心理健康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证明该护理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回授法健康教育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6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取时间:2022.6~2023.12;随机分组;健康教育模式:常规健康教育(参照组),回授法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和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护能力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HAMA评分和HAMA评分均下降更为明显(P<0.05),而ESCA评分上升更为明显(P<0.05)。结论 给予ASO经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回授法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促进其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以下均简称脑梗死)患者采用桥接治疗或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桥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结果:2组术后均未出现:0级、1级,且2组术后的2a级率、2b级率、3级率相比均差异较小P<0.05;施治前NIHSS、mMRS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2组的NIHSS、mMRS评分均较本组施治前降低P<0.05,而施治后2组的NIHSS、mMRS评分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采用桥接治疗或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相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体积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共纳入8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梗死核心体积,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梗死核心体积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梗死核心体积与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闭塞部位等因素显著相关。梗死核心体积较大的患者,其临床预后较差,表现为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经过多因素分析,梗死核心体积被证实是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梗死核心体积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梗死核心体积的评估对于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患者中的临床效益及其安全性。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纳入的68名老年ASO-LE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对照组接受下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而观察组则接受PTA治疗。我们比较了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踝-肱血压指数(ABI)、血流动力学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皮肤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上,两组的总体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六个月后的通畅率、保肢率和再狭窄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别(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VAS评分上有显著降低,同时MNCV和SNCV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对于老年ASO-LE患者,采用PTA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显著改善了ABI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还提高了MNCV和SNCV,且术后疼痛减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显示出较高的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