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两番,但是能源消费仅翻了一番,平均的能源消费弹性仅为0.5左右。然而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后,中国能源强度却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通过截取1998—2003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数据,利用能源分解的方法研究得出:(1)1998--2003年间,工业部门的能源节约完全是由能源强度的下降所贡献,这表明中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一些能源节约政策效果依然显著。(2)在1998--2003年间,结构变动效应对能源消费主要起增量作用,这反映了中国近几年来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倾向;而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对能源消费起减量作用,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之所以没有那么快,完全是由于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作用。由此带来的政策启示是:中国提出的从提高能源效率和转变经济结构两个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但更可取的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是把工业结构重型化倾向纠正过来以减少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著者文摘]
简介:摘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完善,生命科学的教学在不断的完善, 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科学说明诉诸目的论解释,对此,主流的观点趋向于一种历史性探讨,即寻找造成功能差异的演化机制以及控制这些程序逐代变化的规律。然而,这种途径受到自然化目的论研究路径的诘问。重新考查终极因,剖析目的阐释的逻辑困惑,得到如下理解:“目的”概念是指逻辑上的优先性而非时间上的优先,它并不为存在提供必然性的原因,而是探求如何可能,强调有关可能事态的模态,并考察某一状态产生某结果的倾向是否强化了机体再生产的趋势;目的反映了“未来实现的事”对“既有事件”的约束。目的概念与因果说明之间具有不可还原的异质性,二者构成了不同视角的科学说明。目的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出生物学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其自身的科学基础,因而不能被其他已有学科的科学哲学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