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推介词]残存记忆里的神话个案"魏的作品是对民族创世神话的一次个人经验阐释,是对残存于现代文明生活中的野性文化基因和原始性记忆的再认识。"这是黄笃先生在题为《图象言说》的策展文章中,对魏作品的精彩点评。这里的"野性"的概念,是相对于驯化文化提出的。在缺乏想象力和个人感受的今天的社会里,以及过于强调"概念"的当代艺术形态中,野性既是一种对流行文化概念的反叛,也是在人类学意义上对历史文化原生意识的梳理。而"神话",不过是作为文化集体记忆的载体或形式。对其题材的选择,应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寻根意识的人类学延续和深入。在人类文明的早

  • 标签: 集体记忆 现代文明生活 创世神话 文化基因 寻根意识 当代文化语境
  • 简介:语言问题是文学的核心问题。以此观之,春秋文学是时代语言的风貌体现。一方面书写春秋行人之辞频现,另一方面述说之辞开战国策士之风。而文学语言又是最形象化,最富有感性的,体现思维的职能,因而具有文学的思辨性。春秋文学语言恰似一面历史的镜子,真实记录时代的风云诡谲。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艺术特征显露无遗。

  • 标签: 鲁语 春秋时期 论言艺术
  • 简介:”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 标签: 孔子
  • 简介:本文以三二拍中涉及梦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占梦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并讨论因思成梦对小说刻画人物和叙事手法的贡献。此外,与唐人小说对类似题材的处理相比,三二拍中记梦小说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思考具有世俗化、谐趣化的特点,对民间趣味的追求取代了讽世意味和深刻的人生慨叹。

  • 标签: 占梦 预示 三言 二拍 形态 艺术功能
  • 简介:<正>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醒目的内容,是它的闪光的重“”思想。纵观《论语》486章,其中有60章”,计126个“”字。这些“”字,绝大部分表明:孔子十子重视“”的内容、方法研究,重视“”的内容、方法的教育、教学。

  • 标签: 孔子 论语 教育思想 子贡 仁者 白圭
  • 简介:《生死疲劳》是莫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著,他吸收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的叙事技巧在这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整部《生死疲劳》呈现了不同的叙事特征:一、古典的章回体小说结构,二、循环轮回的叙事模式,三、独特的叙事视角,四、“革命”与“后革命”交织的时代话语。在种种不同叙事特征背后是莫用冷峻的眼光看在时代历史中狂欢、挣扎的民众。用悲悯的情怀奏了一曲时代的悲歌。

  • 标签: 生死疲劳 叙事艺术 荒诞意味 个人主体意识
  • 简介:摘要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志”时代。《舜典》之“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调。

  • 标签: 诗言志 宗教情感 净化 祭祀
  • 简介:意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论题,刘勰的《文心雕龙》完成了“意之辨”的诗学转换,表现为对语言本体价值的关注和对语言诗性特征的挖掘,这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 "言意之辨" 言意关系 < >
  • 简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文坛以来,在文坛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斩获,更令其受到世界的瞩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的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对语言把握的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浅析了莫小说的语言,以期从小说语言的侧面透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的价值。

  • 标签: 莫言 小说 语言
  • 简介:内容摘要:艺术作品的创作有的是创作者完全发自内心的冲动原创的结果,有的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改编的结果,但他们都有着艺术家自己不同的关怀和表达,有着他们不同的理念和追求。

  • 标签: 原创 改编 言己性 言他性
  • 简介:叶兆是一位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作家。他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到家学渊源和金陵古都文化氛围的影响。他是位高产作家,有“夜洎秦淮”系列小说、抗日系列小说等。他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以戏拟的方式重构历史的;小说实验的叙事与文体;用白描笔法写世俗人生。

  • 标签: 叶兆言 艺术特色 “新历史” 小说《状元境》
  • 简介:本文对《庄子》散文“卮”作了深入研究,通过概念辨析、源流考索。提出“卮”首先是指《庄子》中的议论文字,是庄子思想的自然流露;其次是指有关庄子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先秦散文语录体痕迹,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文章进而对《庄子》散文“卮”作归类分析,提出议论体“卮”可分为阐明题旨式、简短论述式和纵深探索式,语录体“卮”可划分为单纯议论式、体验感悟式和引证说理式。

  • 标签: 《庄子》 散文 卮言 文体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正>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兼工各种诗体。他的七古,大多创作于青年时期。后来,他偏重于写近体诗(尤其是五律绝),七古篇章渐少。近人冒广生云:“流传七古多少作,如璞未离光已溢。”正指出了这个事实。

  • 标签: 王维 七古 七言古诗 桃源 《老将行》 汉乐府
  • 简介:翁方纲对《诗经》的理解是围绕着"诗志"的命题展开的。一方面,翁氏以"肌理"之"义理"界定了"志"的内容范畴,在继承以政教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志"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弱化"志"的政治内涵而偏重人伦之义的倾向,是"理学化"了的儒家之"志"。另一方面,翁氏补前人论说之不足,将探讨该命题的视角转移,以"肌理"之"文理"诠释了"志"之存在的艺术形式。他以《诗》之"赋比兴"为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并受汉学征实之风的影响尤为看重"赋"的独特属性与艺术价值。又视"声音律度"为"文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和谐"是对诗歌声律最基本的要求。翁氏将诗歌的艺术表现放到和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地位,是其"诗志"不同以往的独特贡献。

  • 标签: 翁方纲 诗言志 《诗经》 肌理
  • 简介:中国晚明之前的友谊伦理形态是尚“义”重“信”,晚明时期受社会现状等影响,友谊伦理形态发生改变,呈现出尚“利”的新特点。“三”中有关友谊的篇目体现了作者比较一致的友谊观念:高度赞扬朋友之间讲信义、重然诺、生死不渝的情谊,批评以友相称,混吃混喝,关键时刻却不仗义甚至落井下石、重利轻义的伪朋友。“三”中有关友谊主题的故事受创作者本人、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作品——时代——社会为线索,对“三”的友谊观作比较,可探讨小说家的创作意图。

  • 标签: “三言” 友谊观 友谊伦理形态 创作意图
  • 简介:摘要在莫小说中,失语以独特的方式负载起一个广阔的民间,以低沉的声音诉说着沉默背后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它是一种领会和理解,一种沉淀和延宕,一种无助和忍耐,它脉象薄弱,却隐约可见,被主流意志遮蔽,但却时时在场。千万语,何若莫,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失语在莫小说中意味着对历史真实的艰难确认,对人性和灵魂的逼视和拷问,更是对民间写作伦理的悄然归位。

  • 标签: 莫言 失语 民间写作 主流意志
  • 简介:的小说存在着感觉崇拜倾向.在莫笔下,感觉不仅是小说描绘的内容,也是作者完成叙事的手段.他注重感觉、崇拜感觉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目的,就是要借感觉的相通来完成对历史断裂的弥补.

  • 标签: 崇拜 感觉 历史 作者 手段 倾向
  • 简介: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说是清代影响较大的一种词学理论。由张惠首先在词学领域提出,但张惠言对比兴说过于落到实处,限制了词的阐释,周济在张惠的基础上对寄托理论进行了拓展,扩大了词阐释的多种可能,使得词的阐释更加多元,这对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的完善乃至清词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比兴寄托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