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报纸也好,期刊也罢,都要讲求可读性。道理很简单。报刊送达读者手中,看与不看,全在自愿。这种非强制性精神灌输,决定了报刊必须首先吸引读者,愿意看下去,由入眼到入脑,才能影响其精神世界与活动方式。这个本属常识性的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倍受关注,成为新闻出版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盖因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中,报刊出版业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如果某家报纸或刊物,可读性不强,恋不住人,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因而根败枝枯叶黄,最终从报刊之林中消亡。“可读性”是什么?能给这个问题以权威性回答的,当然只能是读者自己。读者是“上帝”,编辑是公
简介:一张报纸有没有可读性,要看它给读者带来了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这种信息。好比一枚金首饰,前者称之为“含金量”,后者称之为“铸造手段”或“造型艺术”。含金量不够,自然算不上好成色;而铸造手段的拙劣,也定然难登大雅之堂。由此,我觉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构成可读性的以下几点,无论对于作者还是编者,都有提及的必要。一曰“可思”。人们常把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喻成“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一篇稿件无论长短,首先应言之有物,富有内涵,发人深思。有一篇这样的言论稿,题目叫做《答卷纸上的疑问》,说的是有位老师在批阅学生课堂测验试卷时,发现学生们用的答卷纸多是印有“×××单位”名称的公用笺,问了一些学生,都说是爸爸妈妈给的。事情
简介: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胡乔木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中说:“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辞海》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把这些定义归纳一下,新闻的本质属性包括,它是事实,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它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重要的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既然如此,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刊登这样的事实,读者自然应当喜闻乐见。
简介:一、报纸宣传,也要讲究效益中国进入了效益时代。在经济工作中,应当讲究效益,已经成为人们共识。那种没有效益的产值,没有效益的速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摒弃。那么,宣传工作,要不要讲究效益?报纸宣传,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宣传,有没有一个效益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宣传的效益问题,一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关注的往往只是我们应当宣传什么,我们已经宣传了什么;而很少关注我们的宣传是否起了作用,是否被人们接受,或者说,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关注的是报纸登了没有,登了多大块头,却不关注我们登了,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了。我们应当面对这个事实:报纸上登的东西,并不是每篇文章每个
简介: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相对受众而言的。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可读性,不以传者的意志为转移,而要以受众的接受效果为标准。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而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因新闻的特性所决定,同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对象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新闻报道能立刻抓住读者,能迅速为读者所接受。所谓可读性,说到底,就是接受效果。在受众接受心理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中,感知、情感和理解三个因素最为重要。感知:丰富性与完整性新闻报道不是教科书,不是将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完整的感知材料,再通过读者自己的感知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知材料贫乏和缺损的新闻报道使得认识过程无法接续,这样的新闻报道哪还有可读性而言。
简介:这些年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在同样的传播和宣传环境下,如何加强报纸的可读性,已成为报纸竞争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尤其对目前的党报来说,可读性不强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报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拉大了党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也削弱了党报应有的宣传效果。增加党报的可读性,不仅要在新闻报道上下功夫,而且包括党报的新闻评论,也应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可读性,而不致使读者生厌。受传统观念和写作模式的影响,党报的评论大多四平八稳,枯燥乏味,严肃有余,生动不足,语言陈旧,形式老套,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何把党报的评论写好,写得生动活泼,受人欢迎,值得探讨。党报评论的导向优势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党报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了解相对较早,政治敏感性强,能够领先一步做文章。二是党报在读者中有一定权威性,发表的评论比
简介:在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是不可或缺的品种。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部署,都是要通过必要的争议来传播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受众也需要通过会议新闻来了解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所以,从根本上说。除不必要者外,对会议新闻还不仅仅是压缩的问题,而是怎样按照新闻规律改进写作方法的问题。会议报道的改进,经过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确实出现了许多优秀之作,但过去形成的写作程式仍没有打破,中药铺似地罗列某某讲话、某某强调的报道,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式的排列出席者名单的报道,在报纸上还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报业同仁的足够重视。报纸是一种以新闻为主体,报道和评论现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定期系列出版物。一张报纸或其中一条新闻,要让读者乐于接受,使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不仅在于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具有重要性,而且还在于可读。不可读,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存在的意义。会议新闻尤是如此。要使会议新闻可读,必须在写法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