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在宋代的字书中,最标新立异的要算王安石的《字说》。这本书在宋代就已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但由于王安石政治地位极高,在他当政期间,主司用此书取士,读书人不敢不学习,所以也曾风行一时,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字说》一书也因其荒诞不经而成为字学发展中的有趣故事,知者亦复不少。可惜的是,《字说》在元初以后便散失,全貌不得而知。但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尚可钩稽出五六十条内容,诸如“波者水之皮”、“坡为土皮”、“诗为寺人之言”、“同田为富”等等,足以窥斑见豹。此书的主要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是不问“六书”,昧于形声之旨,把一切文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而对字义作非造字本意的解释,穿凿附会,多荒谬之论。显而易见,从科学的角度看,《字说》对于中国的文字学,其价值是很低的。但是,《字说》式说解文字的现
简介:摘要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远古时代文字还没有发明时,人类就开始利用各种符号、图案等来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与生产的状况。本文即分析了几个常用汉字,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简介:古文字中存在一形表示多词的现象,其中一种情况是既表示具体的事物,又表示跟事物相关的抽象概念,后来才采用改变笔画或加区别符号的方式把它们分化开来。本文据此指出,“壴”象鼓形,也是一形表示多词,表示具体的事物是“壴(鼓)”,表示抽象的概念是“豈(凱)”,后来采用略改变笔画的方式分化出“壴(鼓)”“豈(凱)”二字。《说文》“難”字古文“”、“艱”字籀文“囏”所从之“壴”“喜”都是“豈”之异体,在二字中都作声符。“”所从之“壴”是未分化的“壴(豈)”字。“囏”之“喜”旁所从之“口”既可能是羡符,也可能是区别符号。如果是前者,则是未分化的“壴(豈)”字;如果是后者,则是已分化的“喜(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