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颅内肿瘤手术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微创手术期间,超声显示病灶位置准确率为100%,患者有5例在实施手术之前的影像和开颅之后的影像存有差异,在实施手术期间进行重新定位。全部切除肿瘤患者48例,占比92.31%,近全切除4例,占比7.69%,无肿瘤残留病理;结论:颅内肿瘤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手术,可以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治疗成功率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对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灶(病灶中心距脑表面〉2cm)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2例(超声组),同期未使用术中超声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0例(对照组)。结果超声组所有病灶均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均一次探查到病灶;对照组15例经2次、2例经3次才探查到病灶。超声组病灶全切除率(90.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和手术时间(246.2±48.1)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5%、28.13%和(380.6±62.2)min;P〈0.05]。结论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颅内深部病变,同时指导术中病变的完整切除,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结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对象为本院在2021年5月-2022年4月期间诊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共58例,按照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2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29例,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不同治疗,观察组切除肿瘤个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单个肿瘤切除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瘢痕明显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微创手术在脑内血肿清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00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人选择颅内微创手术,对照组50人选择常规开颅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手术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好,组间有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也短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性(P<0.05)。结论:针对脑内血肿清除的患者使用颅内微创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对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08-02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术后乳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58例。结果:58例乳腺病灶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均无1例失败,术后均明确诊断,恢复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操作简易安全,创伤小,同时可指导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但组织破碎,取材局限,存在误诊、漏诊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分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共分成30例观察组与30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给予观察组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同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术后瘢痕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而且手术创伤性较小,能够满足患者对形体美观的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以期提供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案。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1年至2023年间,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比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显微镜和影像引导下进行。结果:120例患者中,成功实施微创手术117例(97.5%),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主要包括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小范围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98%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的患者出现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手术死亡率为1%。结论:微创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表现出高效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率,证明其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项。长期随访和更多样本量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验证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和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