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游离壁钆延迟强化(LGE)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临床诊断为DCM并且接受了心脏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入选患者左心室游离壁LGE的类型、累及范围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30例,其中56例(43.1%)存在左心室游离壁LGE,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联合LGE者占94.6%(53/56)。与LGE阴性的患者比较,左心室游离壁LGE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室内传导阻滞、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比例较高,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均较大(P均<0.05)。56例患者中存在心外膜下LGE者19例,累及心肌节段[60.8%(127/209)]明显大于肌壁间LGE[30例,32.4%(107/330)]、透壁LGE[21例, 32.5%(75/231)]及心内膜下LGE[9例, 26.3%(26/99)](P均<0.01)。在累及区域方面,21例透壁LGE患者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8/21)和中部(13/21)、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5/21)和中部(11/21)以及下壁的心中部(9/21);19例心外膜下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6/19)、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5/19)、侧壁心尖部(13/19)、前壁和下壁的中部(12/19、10/19)和心尖部(15/19、10/19);30例肌壁间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前壁及下壁的心基底部(19/30、16/30)和中部(18/30、14/30)。56例存在左心室游离壁LGE的患者中单一及混合LGE模式的患者分别有23及33例。与单一型LGE模式的患者比较,混合型LGE模式的患者累及心肌范围更广[60.9% (154/253)比49.9%(181/363), P=0.007]。入选的130例DCM患者中23例进行了心脏移植。单独室间隔和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联合LGE的患者中分别有6和17例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后者心脏移植比例明显高于前者[32.1%(17/53) 比13.6 %(6/44), P=0.034]。结论DCM患者左心室游离壁LGE存在不同的类型,相应的累及范围及好发区域有所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0 T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技术评估巴马小型猪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心肌纤维化,为评估COPD心肌组织学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20头健康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COPD模型组(16头,蛋白酶制备COPD模型)及正常对照组(4头)。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不同阶段(4周、8周及20周)行多模态CMR扫描。对比各组小型猪之间常规心脏参数的差异;分析各组LV心肌LGE发生率、分布及类型。结果模型组共有14头小型猪COPD模型构建成功。造模早期及中期(4周、8周)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后期(20周)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明显加快(P分别为0.003、0.002);体质量降低(P=0.007)。造模早、中期各组小型猪心功能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前及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期右心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RVAW) (P均<0.001)均有所增厚,右心室舒张末横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Dd) (P<0.001)及左心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 (P=0.018)较造模前有所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横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 (P=0.05)及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 (P=0.005)较造模前有所减低。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较造模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01及为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模型组有5头小型猪共23个心肌节段(23/85)发生LGE,与对照组及造模前比较均出现显著差异(P均<0.01)。LGE主要位于左室基底部及中间部,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GE以肌壁间型最为多见。结论COPD早期即可出现RVEF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少部分LV心肌可出现心肌纤维化,但LVEF未见明确改变。基于CMR的LGE技术可为COPD患者早期干预、诊疗计划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心肌的延迟强化检测是评估心肌病变的重要手段,但CT受制于软组织分辨率低及伪影,在检测和定量心肌延迟强化方面受到巨大挑战。近年来,CT成像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基于碘剂心肌CT延迟强化(LIE-CT)在评估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方面得到重新关注,为CT在评估冠状动脉之外的心肌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LIE-CT的扫描策略、衍生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对这项技术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 mapping联合钆延迟强化(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而经超声检查考虑为DCM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的1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检查所有受检者心脏,平扫检查项目包括T2加权成像(T2WI)、电影序列、增强前的native T1 mapping;增强检查项目包括延迟增强及增强后post T1 mapping、首过灌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首过灌注剂量为0.1 mL/kg,以相同速度追加生理盐水20 mL,延迟7 min开始进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包括4层2腔心位和4腔心位。观察LGE联合T1 mapping的CMRI结果,包括心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心脏形态学指标〔左心室质量(LVM)〕、组织学特点(T2图像心肌信号、有无灌注缺损及其位置和范围、有无延迟增强及其位置、形态和范围、增强前后T1值)、细胞外容积(ECV)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前T1 mapping的T1值对DCM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DCM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率(HR)、血细胞比容(HCT)、肌酐(Cr)、高血压和心脏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Ⅲ级、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V(mL/m2:234.9±35.9比121.8±27.6)、LVESV(mL/m2:189.7±42.8比54.8±17.0)、LVM(g:197.6±56.3比110.5±22.9)、增强前T1值(ms:1 332.1±35.9比1 272.0±41.0)、ECV 〔(45.7±4.9)%比(28.0±2.1)%〕水平均明显升高;LVEF(0.191±0.107比0.554±0.103)、增强后T1值(ms:453.9±72.7比493.5±43.9)均明显降低(均P<0.05)。DCM组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患者比例分别为25.0%、18.8%、25.0%。ROC曲线分析显示,T1 mapping增强前T1值的截断值为1 220.22 ms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P=0.01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9%,说明固有心肌T1值对诊断DCM有一定参考价值。32例DCM患者中有22例(68.8%)出现LGE,位置为室间隔、下壁壁间或心外膜下,范围为局部或弥漫多发,室间隔和下壁均受累的有9例(28.1%);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3.1%出现心搏骤停。结论一站式CMRI检查可以提高DCM的诊断效力,T1 mapping联合LGE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诊断和随访患者治疗很有意义。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CT延迟强化和细胞外容积诊断急性心肌炎1例。患者男,15岁,因心前区疼痛就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延迟扫描显示左心室心肌广泛延迟强化,以心外膜为主,延迟强化节段细胞外容积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钆贝葡胺增强MRI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肝癌)包膜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MRI检查的102例肝癌患者临床影像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10)岁。MRI检查造影剂使用钆贝葡胺54例(钆贝葡胺组),钆塞酸二钠48例(钆塞酸二钠组)。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师进行独立盲法阅片。采用χ2检验比较钆贝葡胺和钆塞酸二钠对肝癌包膜的检出率。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造影剂对肝癌包膜的诊断效能。结果102例肝癌患者中,73个病灶存在病理包膜,其中钆贝葡胺组45个,钆塞酸二钠组28个。钆贝葡胺增强MRI肝癌包膜检出率为89%(40/45),明显高于钆塞酸二钠的39%(11/28) (χ2=20.171,P<0.05)。钆贝葡胺诊断肝癌包膜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0.514~0.930),准确性83%,敏感度0.89,特异度0.56;钆塞酸二钠诊断肝癌包膜ROC曲线下面积为0.621(95%CI:0.462~0.781),准确性58%,敏感度0.39,特异度0.85。结论钆贝葡胺增强MRI对HBV相关肝癌包膜检出率、敏感度、准确性高于钆塞酸二钠,诊断性能较好。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掺钆羟基磷灰石支架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共培养后的细胞活性及生物性能评价。方法 采用均相沉淀法获得掺钆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体外分离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增殖培养观察,对培养细胞进行检测及成软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掺钆羟基磷灰石支架共培养,电镜下观察支架结构及复合细胞培养后的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掺钆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电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可见支架内大量疏松交错蜂窝样空隙结构,有着较高的空隙率,相互连通性好的三维立体微孔结构;体外分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早期原代培养的细胞呈现三角形或者梭形,传代培养到第3代时细胞趋于稳定的梭形结构,生长速度较快;采用cck-8法对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检测发现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良好,进行成软骨诱导培养阿尔新蓝染色后可见分泌的软骨基质呈蓝色;细胞复合支架混合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复合支架材料内部可见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增殖良好。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掺钆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很好的孔隙率及大孔径的三维立体微孔结构,体外细胞培养可见细胞增殖及黏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