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分子取向.方法:应用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对γ-MPS在钡玻璃表面吸附的特征谱带进行分析,根据C=O基谱带的变化判断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分子取向.结果:γ-MPS低浓度时,分子在钡玻璃表面的吸附既有垂直取向又有平行取向;随着γ-MPS浓度的增高,垂直取向的分子逐渐增多,而平行取向的分子逐渐减少;当γ-MPS的浓度达到其在钡玻璃表面形成整体覆盖(单分子覆盖)时,γ-MPS分子在钡玻璃表面趋向于垂直取向.结论:揭示了硅烷偶联剂γ-MPS在钡玻璃表面的吸附特征,为新型复合树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应用钡剂造影及CT扫描的影像。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钡剂造影及CT扫描。观察分析间质瘤性质、部位、CT影像特征及钡剂造影表现。结果30例患者中,间质瘤恶性15例、良性7例、交界性8例。钡剂造影显示良性间质瘤体积较小,表现为蠕动波变小,腔内小充盈缺损;而经CT平描,间质瘤密度呈均匀强化。CT平扫显示密度不均,且壁外或跨壁巨大肿块;增强扫描后主要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采用钡剂造影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但在初步定性、发现及定位病变方面有利,而采用CT扫描特征性较强,且针对间质瘤的定位和准确定性意义重大,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将两者联合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消化道钡剂造影和CT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经消化道钡剂造影和CT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淋巴瘤钡剂造影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结节,多发浅表溃疡,胃壁弥漫性增厚但胃壁蠕动存在且胃腔缩小,本组20例表现为消化道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5例表现为多发卵石样充缺,6例形成“牛眼征”,单发巨大溃疡8例,4例消化道管腔变形、狭窄,但管壁较软;CT主要表现为多灶分布,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胃壁广泛显著增厚但柔软,胃周多区淋巴结肿大等,本组20例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8例胃周脂肪间隙显示不清;病理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其中T细胞性8例,B细胞性22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结论消化道钡剂造影是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CT扫描是对钡剂造影的补充检查,可对消化道管壁、管腔内、外及其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情况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做出有效评价,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钡剂造影与CT联合应用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