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们通常称从事戏曲事业,特别是从事戏曲表演的人为“唱戏”的,这种称谓表明:戏是靠“唱”,而唱的前提是“词”。可见,唱词不但是戏剧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剧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台好的戏曲,尤其象黄梅戏等以唱功见长的地方剧种,要描写和叙述全剧的错综复杂的情节发展及戏剧冲突的全过程,主要是靠唱词来表述。而人物的内心思虑、对事态的判断和分析、相互间的多棱关系的展现和事件的变化等,绝大部分是通过唱词来表现,有时甚至非唱词莫能为。因此,编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设计唱词时,不但要考虑唱词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审美要求等的关系,还要从唱词的诗歌性、动作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感应性、意识性、准确性等方面着力雕凿,刻意追求,不断出新。
简介:在讲锡剧之前先要讲一讲苏州评弹,苏州评弹起源于清朝末年。评,是指评话,只说不唱。弹,是指弹词,通常由男女双档组成,讲究的是说,噱、弹、唱,评弹的弹唱是很有特点的一种艺术,唱的人自由开唱,每次唱也都不尽相同,而伴奏的琵琶却似绕指柔紧紧地围绕着唱腔,推、拉、弹、滚而弹奏的音符却并不是唱腔一样的音符,而是主音。再讲锡剧,锡剧起源于民国初期,最早是滩簧,唱腔极其单一,伴奏更是只有一只胡琴,解放初期发展成了锡剧,又称常锡文戏,是江南无锡常州一带老百姓非常喜爱的剧种,如果把昆剧比作阳春白雪,那么锡剧就是下里巴人,非常的接地气.锡剧的唱腔吸收了南方多种剧种的优秀唱腔,又吸收了许多江南小调,锡剧变得非常的丰富,乐队也由一只胡琴变成了主胡和付帮。
简介:无锡是锡剧艺术的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无锡市锡剧团创排的《珍珠塔》是锡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曾晋京在中南海小礼堂演出,受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说起《珍珠塔》,不由得想起我和锡剧之间的一段故事。我出生在无锡的一个村庄,从小就浸润在吴侬软语的方言氛围中。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已经会唱锡剧《珍珠塔》中的一段《投亲》了。“小侄千里来投亲,不知姑爹拜寿庆,还望姑母多原谅。斯侄儿未备寿礼送上门。”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记忆。我爱上锡剧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早年曾在公社宣传队里唱过戏,唱的正是锡剧,他的嗓音洪亮,唱腔优美,深得人心。他曾去报考过锡剧团,因为身高原因未能录取。离开宣传队后他依然痴迷于锡剧,白天干活儿唱着锡剧,连晚上睡觉做梦也在唱着锡剧。记得儿时,每天一睁开眼睛,他就坐在床头教我唱锡剧,“小侄千里来投亲”“爆竹声声震天响”“春二三月草还芽”……尽管我才咿呀学语,却对这些唱段耳熟能详。渐渐地,父亲让我在邻居和亲戚们面前开口演唱,一开始我有些胆怯,后来脸皮就越来越厚了。上学之后,只要是学校有文艺表演,大家都会推我唱锡剧,我在学校算是小有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