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目前已经和未来即将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青光眼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降眼压机制分为增加房水引流和减少房水生成两大类。根据房水引流途径,将增加房水引流类分为外引流和内引流两个手术亚类,并将内引流进一步分为Schlemm管途径引流和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减少房水生成类手术分为睫状体光凝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冷凝术三个亚类。目前,在外引流手术方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仍是主流手术方式,多种类型青光眼引流装置也已广泛临床应用。内引流手术方面,以Schlemm管为引流途径的手术方式中,内外路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各式内路小梁切开刀、微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以脉络膜上腔为引流途径植入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新型以减少房水生成为目的手术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已不再局限于治疗无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73-279)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针对80名青光眼病人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到采用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和采用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研究组当中,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视力、眼压和术后功能性滤过率。结果:术后,研究组病人的视力强于对照组,术后
简介: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对于药物及手术普遍反应不良的难治性致盲性眼病。早期应用降眼压药物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有效,及时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控制视网膜缺血性原发病可有效减少新生血管在眼前段的发生率。当发生明显的房角粘连时,可行传统的滤过或引流管植入手术,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手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被认为是改善预后的一种新方法,但对眼压的控制结果不良。一些新兴的针对睫状体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改善眼压可获得较好效果,然而针对NVG患者哪种治疗选择更好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88-193)
简介:摘要目的对来本院就诊的剥脱性青光眼患者行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总结其诊断要点及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1例82岁确诊为剥脱性青光眼的男性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依据其眼部典型的临床体征,结合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辅助检查做出剥脱性青光眼的诊断;并将术中所取晶状体前囊膜行电镜扫描观察其结构,探讨眼压升高的机制。追踪其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周,左眼视力0.4,眼压12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左眼视力0.5,眼压15 mmHg,人工晶状体正位。术后2个月,左眼视力0.6,眼压22 mmHg,人工晶状体轻度后倾位,无中心偏移。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0.8,眼压27 mmHg,人工晶状体位置较前无明显变化,使用拉坦复合制剂滴眼1周后,测得左眼视力0.8,眼压14 mmHg,此后平均眼压基本稳定在14 mmHg,控制效果理想。结论剥脱性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局部辅以拉坦复合制剂治疗,对眼压控制和视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围术期护理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进行青光眼阀植入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继续围术期护理。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眼压的情况。统计患者的视力恢复时间,手术与住院时间。结果 进行护理后,患者焦虑(SAS)与抑郁(SDS)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P=0.001)。对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的眼压实现了显著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时间未超过5天,平均手术时间未超过3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介于7天左右。结论 围术期护理用于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的护理中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72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1年7月,分为参照组36例与研究组36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