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分析早期术后护理干预对降低动静脉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期成熟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设定为 70 名,于研究期内(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从我院收治的 动静脉术 患者中筛取,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对 70 名患者进行分组,共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为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8.57% ,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0.00% ,两组对比( x 2 =9.4007 , p=0.0021 ) 。 结论:通过早期术后护理干预, 早期术患者能够明显降低 动静脉并发症的 发生率,帮助患者 早期成熟, 值得推广 。

  • 标签: 内瘘早期术 护理 干预 静脉内瘘并发症 内瘘早期成熟
  • 简介:摘要104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RC-AVF)手术患者被纳为研究对象,按血管分离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CT)组及No-touch技术(NTT)组。术后12周观察期内NTT组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CT组(均P<0.05);术后第4周、第8周NTT组临床成熟率高于CT组(分别69.8%比49.2%,χ2=4.379,P=0.036;83.7%比65.6%,χ2=4.910,P=0.040);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NTT组影像学成熟率亦高于CT组(分别为76.7%比55.7%,χ2=4.856,P=0.028;86.0%比68.8%,χ2=4.083,P=0.043;93.0%比78.7%,χ2=3.981,P=0.046)。结果提示,与应用常规技术比较,应用No-touch技术分离血管构建RC-AVF可促进成熟并提高成熟率。

  • 标签: 动静脉瘘 桡动脉 静脉 血管分离 成熟 No-touch技术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TCCF)合并蝶窦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因颅底骨折而导致TCCF合并蝶窦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和Onyx胶,经颈内动脉-海绵窦和颈内静脉-岩下窦联合途径将病灶完全栓塞,术后随访1年,患者预后良好,未见病灶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近吻合口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头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头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VJAS发生率及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VJAS发生率,提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远端桡动脉-头静脉成形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管机械扩张的作用和意义。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81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在前臂行桡动脉-头静脉造,术中采用显微血管钳对吻合口附近的桡动脉和头静脉进行血管机械扩张,术后统计即刻成功率,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分别统计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通畅率。结果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3、6个月和1年时的通畅率分别为96.3%、93.8%和92.6%。结论在前臂远端自体动静脉成形术中,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扩张血管,可提高术后即刻通畅率和1年通畅率。

  • 标签: 显微外科 血管机械扩张 前臂远端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CT血管成像(CTA)在检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BP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行改良式CTA和DSA检查的246例咯血患者,CT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螺旋CT机,所有改良式CTA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盲式阅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者检查一致性。结果DSA检出186例阳性,60阴性;改良式CTA检出160例阳性,86例阴性。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为85.5%(159/186),特异度为98.3%(59/60),准确度为88.6%(218/246),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3, P<0.01)。结论改良式CTA诊断BPF具有高特异性,可作为疑似BPF患者无创性筛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自体桡动脉头静脉(RCAVF)成熟的因素,尤其是术前血管直径和动静脉成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RCAVF手术的患者资料。共有280例患者(女性105例,37.5%)纳入该项研究,年龄为(56.6±14.8)岁。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分别为(2.3±0.5)mm (范围:1.5~4.0 mm)和(2.4±0.6)mm (范围:1.5~4.3 mm)。术前常规行动脉和静脉彩超标记并测量血管直径。根据患者动静脉功能性成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静脉和动脉直径、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38例(238/280, 85.0%)RCAVF达到功能性成熟。成熟组和未成熟组在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成熟组,未成熟组的桡动脉[(2.1±0.4)mm比(2.4±0.5)mm, t=3.858,P<0.001)]和头静脉直径[(2.0±0.5)mm比(2.4±0.5)mm, t=5.019,P<0.001)]较小。女性患者(34.4%比54.7%,χ2=6.282,P=0.015)、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8.8%比21.4%, χ2=5.929,P=0.026)也是动静脉未能成熟的影响因素。当桡动脉直径大于2.05 mm(92%比74%, P<0.01),头静脉直径大于1.85 mm (93%比53%, P<0.01)时,动静脉成熟率显著增加。结论术前血管直径是影响动静脉成熟的主要因素,适合动静脉造的最小桡动脉和头静脉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85 mm。女性、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也是影响动静脉成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血管直径 成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相关性咯血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上对此少见病的认识及规范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0岁8个月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以反复中至大量咯血并进行性加重入院。胸部增强CT+血管重建示降主动脉右侧缘发出一血管,扭曲走行至右肺门区,心血管造影明确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经介入封堵后治愈出院。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相关性咯血是咯血的少见病因之一,心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介入封堵为具备适应证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相关性咯血的一线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 标签: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 咯血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及肱动脉入路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1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完全闭塞型自体动静脉(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疗效、安全性及AVF远期通畅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3例AVF闭塞且经动脉入路行PTA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结局、并发症、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随访观察患者AVF的通畅时间及通畅率。结果经过治疗的53例AVF闭塞的患者中,成功48例,失败5例,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0.6%;肱动脉入路组成功率优于股动脉入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两组之间并发症差异(P=0.234)及初级通畅率差异(P=0.278)无统计学意义;在统计手术射线暴露时间时发现,股动脉入路组射线暴露时间为(2 601.5±1 803.9)s,远长于肱动脉入路的(1 191.8±84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入路组射线的暴露剂量为(25.15±26.06)mGy,明显小于股动脉入路组的剂量(97.58±69.85)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及肱动脉入路PTA联合置管溶栓可以有效治疗完全闭塞型AVF,且术后的AVF在持续随访中有较好的远期通畅性;但在手术时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方面,肱动脉入路组明显优于股动脉入路组。

  • 标签: AVF 闭塞 PTA 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动静脉作为血管吻合外科手术之一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其主要原理是将前臂与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缝合从而使动脉血在静脉中流动,形成动静脉。该手术能够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分的血液和稳定的治疗保障。有效降低首次使用的失败率和对内血管的伤害的关键是掌握好的首次使用时间和注意事项,在临床上使用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使用动静脉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穿刺的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9年 3月 -2020年 1月 80例使用动静脉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实验组实施钝针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组织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组织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使用动静脉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满意度。

  • 标签: 钝针扣眼穿刺法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内瘘穿刺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需要作血液透析施行动静脉患者60例,其中显微手术组和直视手术组各30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对两种手术的即时通畅率、术后6个月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结果显微手术组术后即刻通畅率100%、术后6个月通畅率96.67%均高于直视手术组的96.67%(P=0.31)和73.33%(P=0.01),其中,术后6个月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显微手术组术区肿胀1例,发生率3.33%,无吻合口血栓、术区缺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直视手术组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术区缺血坏死1例,术区肿胀4例,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4例,发生率为46.67%,显微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直视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对动静脉实施显微手术能提高的通畅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有利于后续的血液透析治疗。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技术在胃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月在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使用OTSC治疗的12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口充分控制后实施治疗。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共实施15次OTSC治疗,均操作成功。5例患者1周后复查造影,口完全愈合;5例患者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漏,给予纤维蛋白胶封堵后取得口自愈;2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未能取得成功,后又分别行1次及2次OTSC夹闭,仍未获得胃治愈,最终行手术治愈。结论OTSC是治疗胃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控制口周围的感染后早期使用可提高OTSC成功率,局部瘢痕化、黏膜外翻则会影响OTSC治疗效果。

  • 标签: 胃瘘 腹腔感染 内镜吻合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动脉瘤栓塞术后有何护理体会。方法 挑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2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以"腹胀、纵隔肿物"为特点的动脉-门静脉患者,其因肝门部动脉-门静脉导致门静脉高压,在长期门静脉高压作用下,食管周围曲张静脉发生慢性出血、局部破裂、机化,逐渐形成包裹性肿块,经先后2次经腹腔动脉栓塞术成功完成血管封堵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纵隔肿物 食管静脉曲张 介入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