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输入各种抢救药物的重要通路,目前已被广泛推广,尤其是在ICU、C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更为广泛。但此项技术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对无菌操作要求更为严格,在穿刺过程中及导管的护理不当会引起感染、心律失常、堵管及导管脱出、裂断等并发症,因此掌握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方法、置管前后的护理及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非常重要。经颈内静脉途径穿刺置管具有刺激性小、置管时间长,置管后患者的活动不受影响,相对不易造成自发性气胸等优点,因此临床上采用的比较多。但需要ICU护士高度警惕经血行导管的相关感染的发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两种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VF狭窄闭塞行介入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经动脉入路60例(动脉入路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应用新的手术方案即采用经静脉入路60例(静脉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1)动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6.7%(58/60),临床成功率91.7%(55/60);静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5.0%(57/60),临床成功率93.3%(56/60);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1.000)。(2)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途径组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血肿,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5例。静脉途径组3例患者发生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36)。(3)动脉入路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57/60)、75.0%(45/60)、60.0%(36/60),静脉入路组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58/60)、71.7%(43/60)、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0.749、0.885)。结论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动脉途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建议首选静脉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的PICC置管新生患儿86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上肢静脉PICC置管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肢静脉PICC置管治疗,比较两组置管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操作时间和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2%,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优于经上肢静脉的PICC置管,置管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3种植入途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75例,均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按照植入途径的不同,患者被分为经颈内静脉穿刺(A组,n=25),经锁骨下静脉穿刺(B组,n=25),经头静脉切开植入(C组,n=25),对不同植入途径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分析。结果: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阶段相关不良反应,不同植入途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经头静脉切开植入均安全、有效,建议临床掌握多种植入途径,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浅静脉近端方式给药,对照组给予深静脉局部穿刺方式给药,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30.0%)(P<0.05)。结论给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浅静脉近端给药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各种途径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所收治的共计80例接受了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划分为接受普通护理管理的40例对照组,以及接受优质护理的40例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接受了优质护理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要更短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的P值低于0.05,因此两组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比较差异的P值低于0.05,因此两组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于接受不同途径进行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也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经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两种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作为上肢组,另4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作为下肢组。观察两组新生儿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下肢组出血量和置管耗时均少于上肢组,PICC留置时间则长于上肢组,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差异,P>0.05;下肢组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下肢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5%,明显低于上肢组的27.5%,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明显缩短患儿操作时间,延长置管时间,出血量减少,异位发生率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药物传输泵(DDS)门静脉化疗(PVC)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7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再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A组行TACE、B组行经DDS泵PVC,C组行经DDS泵PVC联合TACE。随访3年。结果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5%、80.6%、41.9%和29.0%,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87.1%、54.8%和45.2%,其中2年和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0%、16.1%和22.6%,与A组和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后,行双途径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灌注联合静脉、口服三途径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效果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替吉奥胶囊口服+多西他赛静脉+顺铂联合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腹腔灌注三途径给药)47例和对照组(替吉奥胶囊口服+奥沙利铂静脉双途径给药)9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化疗两个疗程后的近期疗效:有效率观察组为44.7%(21/47),对照组为8.4%(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38,P<0.001);疾病控制率观察组为97.9%(46/47),对照组为60.0%(5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39,P<0.001)。远期疗效: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高于对照组(6.50个月与3.83个月,χ2=16.399,P<0.001);观察组总生存期高于对照组(15.60个月与10.83个月,χ2=9.219,P=0.0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水量、化疗方式、姑息性手术、有无肝转移、Lauren分型、Her-2表达与预后有关(P均<0.05);不同性别、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转移(HR=1.996,95% CI=1.194~3.338,P=0.008)、Lauren分型(HR=1.979,95% CI=1.265~3.094,P=0.003)、Her-2表达(HR=3.872,95% CI=2.202~6.808,P<0.001)、化疗方式(是否联合腹腔灌注化疗)(HR=1.826,95% CI=1.046~3.188,P=0.034)及腹水量(HR=2.785,95% CI=1.644~4.718,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灌注联合静脉、口服三途径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疗效显著;有无肝转移、Lauren分型、Her-2表达、化疗方式(是否联合腹腔灌注)及腹水量是胃癌腹膜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