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我科共收治5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10年3月间收治的19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19例患者均施行开颅手术治疗及全脑放射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年~8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2.6个月,随访期间共有6例患者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42.7个月,有2例患者出现颅外转移,其中1例为肝脏,另外1例为肺脏。随访期间共有5例死亡,其中3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还有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临床治疗中,手术切除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术后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肾脏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肾脏血管母细胞瘤患者1例,男,31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周入院。无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CT平扫可见右肾上极占位,大小约4.5cm,密度较肾脏稍低,增强后强化不均,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考虑肾癌可能。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右肾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化S—100(+)、NSE(+)、a-inhinbin(+)。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肾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的肾脏肿瘤,由于术前缺少特异性的诊断手段,术前患者多误诊为肾脏恶性肿瘤如透明细胞癌等。CT虽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该病鉴别与其他恶性肿瘤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该病唯一可靠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前72 h内均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予伽玛刀治疗。总结术前栓塞和显微手术的技巧,并分析手术疗效。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开颅术前肿瘤的栓塞程度>80%者4例,60%~80%者8例,<60%者1例。1例患者栓塞术后行MRI检查可见脑干局部梗死,临床表现为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加重。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为(620±35)ml,手术时间为(6.5±1.1)h。13例患者术前的颅高压症状均于术后明显缓解。术后新发吞咽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新发中枢性面瘫1例。13例患者出院时的KPS为(85.8±4.9)分,较入院时[(76.6±11.3)分]有明显改善(t=3.969,P=0.00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末次随访的KPS为(88.1±3.6)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5,P=0.062)。仅1例次全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增大,再次给予伽玛刀治疗后未进展;其余12例肿瘤均无复发。2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甚至可达到分块切除肿瘤,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前72 h内均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予伽玛刀治疗。总结术前栓塞和显微手术的技巧,并分析手术疗效。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开颅术前肿瘤的栓塞程度>80%者4例,60%~80%者8例,<60%者1例。1例患者栓塞术后行MRI检查可见脑干局部梗死,临床表现为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加重。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为(620±35)ml,手术时间为(6.5±1.1)h。13例患者术前的颅高压症状均于术后明显缓解。术后新发吞咽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新发中枢性面瘫1例。13例患者出院时的KPS为(85.8±4.9)分,较入院时[(76.6±11.3)分]有明显改善(t=3.969,P=0.00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末次随访的KPS为(88.1±3.6)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5,P=0.062)。仅1例次全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增大,再次给予伽玛刀治疗后未进展;其余12例肿瘤均无复发。2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甚至可达到分块切除肿瘤,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目的:在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导下,综合分析新合并的Ⅰ~Ⅲ级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表现。14例行CT检查,12例加行增强扫描;16例行MRI检查,14例加行增强扫描。术后病理,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5例。结果:6例呈类圆形,10例呈分叶状,6例见蘑菇状结节,5例见坏死囊变;T1WI呈等信号7例、呈低等不均匀信号9例;T2WI呈混杂信号11例、呈等信号5例。12例DWI呈低或等偏低信号,4例呈混杂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3例,轻度强化3例。9例可见血管流空信号。9例见肿瘤与硬膜以窄基底相连,5例见脑膜尾征。6例引起邻近骨骼骨质破坏,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影像表现有相似处,鉴别有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通过仔细分析影像征象,可提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及分级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