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间歇性跛行11例,下肢静息痛12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8例。15例腹主动脉和(或)双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单侧髂动脉合并同侧股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胭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术后40例(97.6%)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0.41±0.15升为术后0.89±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5例,随访时间1-5年,本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总的通畅率分别为93%、86%、80%。结论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侧乳内动脉(BIMA)不同的应用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旁路移植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使用BIMA行CABG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7例;平均(56.9±9.8)岁。按照BIMA作用左、右冠状动脉靶血管不同,分为双侧组(B组,23例)和左侧组(L组,59例);按照右乳内动脉(RIMA)是否离断分为原位组(I组,57例)和游离组(F组,25例)。应用瞬时流量测定技术测量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各项参数,出院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评价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22%)。旁路移植血管血流方面,与L组相比,B组中RIMA平均流量更高(P=0.013);与F组相比,I组中的左乳内动脉(LIMA)搏动指数值更低(P=0.007),RIMA平均流量更高(P=0.016),BIMA平均流量总和更高(P=0.033),且LIMA出现平均流量<15 ml/min的例数更少(P=0.023)。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1例RIMA到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结论使用BIMA行CABG时,尽量使用原位乳内动脉。RIMA用于右冠状动脉比用于左冠状动脉时旁路移植血管血流更佳。BIMA早期通畅性好,是稳定理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03-01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同时它又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患者多为高龄,心功能相对较差,合并疾病多,做好围术期护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入颅血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入颅血供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适用范围、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47~74岁,平均60.5岁。2例为颈总动脉长段狭窄并明显后扩张性病变,12例为锁骨下动脉闭塞并椎动脉窃血。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无脑梗死、心血管意外、淋巴漏及人工血管感染的发生。术后1例患者发生膈神经损伤。14例患者随访3~27个月,平均14个月,人工血管及吻合口均通畅,椎动脉窃血消失,无新发脑梗死,上肢缺血和颅内缺血症状均缓解。结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既可用于重建后循环的入颅血供,也可用于重建前循环的入颅血供,手术安全,效果确切。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年间我科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例231例。其中男性162例(73.2%),女性62例(26.8%),年龄31-76(57.5±8.4)岁。全组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总结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合并症及手术方法,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表现者174例(临床痊愈,75.3%),症状较术前减轻者52例(好转,22.5%),死亡5例(2.2%),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病例。统计分析表明手术年份(P=0.000)、高血脂(P=0.041)、陈旧性心梗(P=0.000)、室壁瘤切除(P=0.005)、房颤(P=0.040)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术中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旁路血流量测定,说明瞬时血流测定(transient-timeflowmeasurement)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停跳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例,在完成远近端血管吻合后,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应用瞬时流量测定仪(medi-stimbutterflyflowmetre)行旁路流量测定.测定平均流量(meanflow,Qm)、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和逆向血流百分比(diastolicbackflow,%Insuf),并记录流量曲线。结果62例手术旁路176根,流量为(23±10)ml/min,PI为3.8±1.7,逆向血流百分比(8±7)%。其中有1例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术中测得左前降支(1eftanteriordescendingartery,LAD)旁路Qm为2ml/min、PI为33.3,术后发生心绞痛,另2例术中测得旁路Qm小于2ml/min、PI大于20,经重新吻合后Qm大于10ml/min、PI小于5。结论瞬时血流量测定有助手术医生及时发现和纠正移植血管存在的问题.防止术后心肌梗死发生,有助于判断手术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