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颅底肿瘤手术有较快的发展。为积累和交流经验,本文总结了16例颅底恶性肿瘤病例,探讨手术径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今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切除的16例颅底恶性肿瘤病例资料,探讨手术径路、修复方法,总结生存、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6例中前颅底手术12例(13次手术,其中1例两次前颅底手术),侧颅底3例,后颅底1例。6例硬脑膜切除后用额骨骨膜、颞肌筋膜、阔筋膜和人造硬脑膜修复,颅底缺损3例用钛网、1例用玻璃钢,其它只用额骨骨膜和/或帽状腱膜和/或肌肉修复,皮肤缺损3例用带血管蒂皮瓣、2例用转移皮瓣修复。颅底手术后生存时间为1~9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8例术后复发,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0个月,4例术后未控,4例无瘤生存。7例出现较轻微的并发症。结论: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前、侧、后颅底手术径路进行颅面联合手术可以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同时配合术后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9岁。42例患者中包括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15例(14例T4bN0M0,1例T4bN1M0)、嗅神经母细胞瘤27例(均为Kadish C期)。前颅底切除后采用大腿阔筋膜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平扫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内积气和脑水肿,同时行鼻窦增强MR检查判定肿瘤切除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总体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2 min。术后增强MR明确显示:36例(85.7%)肿瘤全切;2例(4.8%)因侵犯眶内容物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眼球行次全切;1例(2.4%)患者因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而终止手术;1例(2.4%)患者术后MR显示肿瘤残留再次手术切除;2例(4.8%)患者可疑眼眶内侧残留。术后随访2~52个月,平均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失访2例。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5%、76.9%、64.5%;鼻腔鼻窦鳞癌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86.2%、57.4%;嗅神经母细胞瘤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75.3%、67.8%。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残留(P=0.001)和复发(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促进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在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卧床患者的术后肺炎预防的应用实践,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参考,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遵循JBI最佳证据临床应用程序,针对经鼻入路切除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肺炎的护理现状,检索相关文献与指南,纳入1份证据总结,1份Meta分析,3份系统评价,总结11条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肺炎预防审查指标的执行率、耳鼻喉科护士对于肺炎预防的认知水平、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1条审查指标中,9条审查指标的完成率均得到提高,其余3条审查指标未完全实施;证据应用前后,耳鼻喉科护士对肺炎预防认知水平合格率由基线时的22.796.75分增高到96.67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针对2018年9月1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伴随液体出入量不平衡症状于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识别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总结其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分析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局部及导管护理、心理护理及出入量护理,保证了PICC导管功能正常,最终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计划,拔管后出院。结论PICC置管后1~3周为血栓发生高危时期,护士应提高高危血栓风险识别能力,辨别患者个体化高危因素,做好血栓风险管理及病情评估。通过指导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积极功能锻炼,并配合药物治疗,可改善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保留PICC导管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颅底恶性骨肿瘤的CT、MRI结合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将80例颅底恶性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的病例选择时间在2018年7月~2020年7月,所有患者的病情经病理学确诊。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CT+MRI诊断,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颅底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中,CT联合MRI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病情的确诊提供有效的依据,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肝细胞癌:诊断,预后和治疗新的分子途径。基因组时代正在改变对癌症的认识,尽管大量数据转化成为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肝细胞癌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硬化患者死亡最常见原因及快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其分子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大多数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病变的肝脏,可以预见,一个准确的基因特性描述将使癌症发生前通过化疗策略选择靶点。目前分子诊断对于诊断小肿瘤是可行的,但尚未正式通过科学指导的规范化。分子治疗的实例:索拉非尼在给予晚期患者前所未有的提高了生存时间。从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的基因组信息研究将有助于预后判断和促进癌基因鉴定,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