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将106例伴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92例)及稳定斑块组(1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等进行问卷调查,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与脑梗死患者劲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相关。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A在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对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A组)、60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但无脑梗死患者(B组)及60例健康人群(C组)进行颈动脉双能量CTA检查,统计分析各组颈动脉斑块总数、斑块性质、部位、狭窄程度。结果(1)三组斑块总数、不稳定斑块数、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C组以稳定斑块为主。(2)三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斑块分布部位无差异。(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程度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双能量CTA能够判断斑块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老年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60~87(68.1±6.3)岁。经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为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99%),于术前行颈动脉CEUS检查并对斑块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记录病理组织学评分和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计数(MVD)。结果32例患者低回声12例,病理评分和MVD计数分别为(2.46±0.66)分、(37.17±12.88)个;混合回声18例,分别为(2.42±0.55)分和(38.06±13.66)个;强回声2例,分别为(2.75±0.35)分和(23.50±9.19)个。CEUS分级同病理评分和新生血管计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76,均P<0.01)。结论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强回声斑块更为不稳定,颈动脉造影可全面评估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稳定性,判断良好的手术时机。
简介:目的寻找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颈内动脉系统四血管微栓子的同步监测及血浆MMP-9水平的测定,确定血浆MMP-9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物.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为56例,占70.0%,其中不稳定斑块为19例,占33.9%,10例TCD微栓子阳性均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组,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微栓子阳性患者又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浆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MMP-9水平增高易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从而产生微栓子.MMP-9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物.
简介:目的:观察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尿酸(U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纤蛋白原(Fb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6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两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相同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者,且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与斑块指数患者的差异明显,因此临床监测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冠脉的不稳定影响。方法将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冠脉CT证实有不稳定斑块204例患者随机分2组;(1)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给以扩冠、抗凝、降低心肌耗氧等治疗,并给以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斑块治疗;(2)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片(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均在疗程结束后进行冠脉CT检查并对比斑块的稳定性。结果2组经治疗后在不稳定斑块消退、不稳定斑体积数目减少、不稳定斑转为硬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治疗和稳定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同时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用来治疗冠脉斑块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接受血清尿酸检查和超声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不稳定斑块面积,同时将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和脑梗死(10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区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着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面积相应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