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救治的深部脓肿的治疗经历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通过CT、B超诊断深部脓肿,通过侧切开行脓肿引流。结果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疗效明确,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侧切开脓肿引流可以有效救治深部脓肿,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颈深脓肿 颈侧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单纯药物治疗,50例行切开引流术加抗生素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老年性深部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脓肿一经确诊,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颈深部 感染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外科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DN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1岁,中位年龄49岁。DNI患者根据感染局限还是弥漫性表现分为2组,局限性感染即颈部脓肿组31例(A组),弥漫性感染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组30例(B组)。对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引流方式、是否合并纵隔感染、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这些因素上进行比较,并分析A组内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行切开引流者45例次(A组21例次,B组24例次),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者23例次(A组10例次,B组13例次),2种方法均使用者7例次(A组0例次,B组7例次)。50.82%(31/61)患者脓液或引流液培养出致病菌。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引流方式及是否伴纵隔感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890、8.687和6.035,P值均<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57、3.685、2.434、3.631和0.807,P值均>0.05)。A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5)。结论深部感染中局限性感染与弥漫性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引流方式、是否伴纵隔感染是不同的,考虑弥漫性感染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局限性感染的可选方式,具有微创的优点,且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颈深部 感染 颈部脓肿 筋膜炎,坏死性 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段食管鱼刺异物致甲状腺贯穿伤、深部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二科因鱼刺异物致右侧部分甲状腺及深部脓肿的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对颈部异物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经颈部超声及CT检查明确颈部异物的存在及其位置,并给予行深部软组织探查及清创术,预后良好。结论异物致颈部脓肿患者病情较危重,早期明确诊断及尽早行脓肿清创引流是治疗关键。

  • 标签: 脓肿 甲状腺 鱼刺异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深部巨大蔓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患者为老年男性,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颈部血管瘤。由于该血管瘤巨大,且位置较深,位于颈动脉鞘后方,设计侧切开术切口,充分暴露病变组织后,首先结扎处理原搏动的血管,即血管瘤主要滋养血管,以阻断复发的主要途径,然后沿血管瘤周围正常组织,完整切除血管瘤的办法。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病理诊断(右侧颈部)蔓状血管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论对于颈部体积较大位置较深的蔓状血管瘤,术前要明确诊断,完善手术方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口要充分暴露肿物,手术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

  • 标签: 蔓状血管瘤 手术 手术切口
  • 简介:患者,女,44岁,因"咽痛、吞咽困难伴发热10d"于2013-05-18入院。10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剧烈咽痛,伴畏寒、发热,T38-41℃波动。抗感染(具体不详)治疗无好转后转至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咳黄痰、痰中带血,吞咽困难、气促明显,精神、食欲差。否认外伤史,8年前有颈部肿瘤手术(具体不详)。

  • 标签: 颈深部脓肿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l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了解VSD治疗骨科感染的作用。结果对于骨科创伤感染而言,采用此种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VSD) 感染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患者女,37岁,因“反复发热、咳嗽5个月,左颈部胀痛2周”入院,入我院前患者辗转国内多家医院,考虑“血行播散性结核”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我院手术活检及术后多次引流液培养,明确诊断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我科门诊定期电话随访,出院后半年患者于当地死亡,具体原因不详。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深部脓肿患儿的诊疗经过。患儿女,2岁,家长诉“睡眠增多5 d,头痛伴发热4 d”,初诊于神经内科,后经专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深部脓肿后转入耳鼻喉科治疗。予经咽后壁脓肿穿刺引流手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儿童深部感染有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不同类型的节段性颅肌张力障碍(SC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S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者共33例(41.2%);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共35例(43.8%);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共12例(15.0%),其中8例合并痉挛性斜颈,4例合并构音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治疗。通过临床随访,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评分(运动部分)(BFMDRS-M)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GPi-DBS对不同表现类型SCCD的手术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失随访;5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5±12.2)个月(4~47个月)。至末次随访,GPi-DBS对SCCD的总有效率为68.0%(34/50),其中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SCCD患者的有效率为65.0%(13/20);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17/25);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患者的有效比例为4/5。随访的50例患者手术前、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2.2)分和(4.9±2.5)分,P<0.001],且各表现类型患者的术前、术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植入物排异、皮肤破溃外,余49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硬件相关并发症。结论GPi-DBS为不同临床表现类型SCC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治疗结果 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 临床分型
  • 简介:摘要伴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煤矿开采由浅部开采阶段逐渐趋向于深部开采阶段。基于此,分析了煤矿深部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 标签: 煤矿 深部开采
  • 简介:摘要:煤矿深部巷道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重要的通道,但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作环境,巷道往往容易出现各种损坏和安全隐患。因此,煤矿深部巷道修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煤矿深部巷道的修护技术,为煤矿深部巷道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煤矿 深部巷道 修护技术
  • 简介:穿针引线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之一,在作深部组织缝合时,为便于手术者更能清楚地观察到手术野,有利于缝合,如何传递给术者高质量的缝合针线尤为重要.我院手术室自1997年对传统的穿针方法提出了挑战,经过5年30多名手术室护士的实践,将穿针方法作了一些改进,结果用改良穿针法明显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穿针速度和质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穿针法 改良
  • 简介:摘要:矿山测量技术在整个煤矿生产体系中作为重要的一环,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影响着煤矿安全开采。矿山测量又分为地面测量和井下测量,其中,井下测量相比地面的测量技术更为复杂,因此,井下测量的难度会增加很多。但是井下的测量数据又是井下采掘的参考数据,测量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都会对煤矿安全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出现采掘事故。 针对淮南矿区深部矿井地压大,测点不易稳定的特点,采用 锚杆加木质托盘的方法 来留设测量 中线点 ,以 解决深部矿井高地压对中线的影响,确保井下采掘巷道方向的准确性 。

  • 标签: 高地压 煤矿 测量 中线 测设
  • 简介:摘要在矿井中进行开采活动会引起煤矿中煤层顶部的应力发生变化,随着应力不断发生改变,会逐渐对周围的岩石进行互相作用力,导致周围岩石发生形变,位移变化,当对岩石的应力作用超出岩石的承受范围时,周围岩石会被破坏。为此,应当加强对巷道支护的优化。

  • 标签: 深部地层 巷道支护 优化措施
  • 简介:西宁盆地及周缘处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带,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浅层地震(其中几次具有较大的破坏性)。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分析,推断深部构造的特征,对地震产生的动力学背景作深入探讨有利于地壳稳定性评价。

  • 标签: 西宁盆地 地质构造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