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他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发生的原因。”

  • 标签: 饥荒 萧伯纳 商人
  • 简介:一才刚入夜,村子、田垌、后山甚至四周就一片死寂.没见人影,不闻人声,没有猪叫狗吠,连猫叫春的声音也绝迹了.月亮还没有出来,天空中一些浮云在秋风的吹拂下慢慢吞吞地移动,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时隐时现,发出饥饿的、瘦弱的光.村子仿佛死了一般.

  • 标签: 饥荒岁月
  • 简介:两年前的夏天,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在武汉出简体字版的时候,我刚好也在哈佛大学,找出他写给老舍译者浦爱德的一通信札。从抬头能够看出,此信的转交者,是位于纽约第三大道七五O号的哈考特一布雷斯公司,也就是《四世同堂》的美国出版社。

  • 标签: 饥荒 《四世同堂》 哈佛大学 简体字 张爱玲 夏志清
  • 简介:想做善事又囊中羞涩?没关系,只要你有知识,同样可以帮助饥饿的孩子。美国一家文字猜谜网站“免费大米”近来赢得相当高的点击率。

  • 标签: 饥荒 游戏 捐款 智慧 点击率
  • 简介:改革开放前的30年,江西同全国一样,粮食形势总体短缺。但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拨任务,江西省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一贯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外省后省内,先重点后一般"的粮食调拨原则,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圆满完成了外调粮食的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2000万赣鄱儿女从国家大局出发,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也要坚持调出大量的粮食支援兄弟省市,缓解了全国的粮食危机。

  • 标签: 粮食形势 江西省 饥荒 改革开放 困难时期 粮食危机
  • 简介:本文指出《"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和《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两文中的几个问题,这些也是近年来研究中国大饥荒的文献中争论最多的问题:(1)森的饥荒理论框架同样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饥荒的发生本质上是因为食物获取权的失败;(2)粮食征购率的解释在统计上可能存在问题,其解释能力可能被高估;(3)公共食堂机制可能更多反映了政策的激进程度,而公共食堂本身只是一个副产品;(4)将不同层面的解释融合在一起时可能各自混淆,集体提留与分配体制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 标签: 饥荒 食物获取权 公共食堂
  • 简介:本文发现1958年两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的饥荒:工业“大跃进”和粮食“包干制”。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包干制诱导粮食主产区在正常年份通过高征购发展本地工业,当面临1959年和1960年粮食连续减产时,这些地区遭受饥荒的冲击也越大。本文利用历史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地区的粮食销售也越多,对本地粮食的征购也越彻底,进而死亡率也越高,并且这些效应在饥荒年份更加明显。

  • 标签: 饥荒 粮食包干制 大跃进
  • 简介:中国大饥荒在1962年结束是一个谜,原因在于该年粮食产量并没有上升,医疗水平和分配体制也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分析得出:公共食堂、达尔文现象和政策惯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共食堂的建立和废除与饥荒的发生和终结在时间上有一致性,但是省级层面的数据只支持达尔文现象,认为一个省份较早结束饥荒饥荒本身的一个自然反应,那些遭受饥荒越严重的地方越容易结束饥荒,但是政策的惯性延缓了饥荒的终结。

  • 标签: 饥荒的终结 公共食堂 达尔文现象
  • 简介:1958年夏、秋,《人民日报》连篇累牍报道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大丰收、产量放“卫星”的新闻。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平均亩产7320斤的最新、最高纪录。因7月以后小麦已经过了收获季节,看来西平县小麦高产“卫星”之最已成定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9月22日,还是《人民日报》,报道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小麦亩产8585斤6两。西平县小麦高产“卫星”被打破了。

  • 标签: 青海省 《人民日报》 死亡 饥荒 农业生产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尼日利亚难民饥荒致幼童饿死事件频发,据美联社报道称,从博科圣地恐怖分子控制中逃离的难民们,如今生活在尼日利亚北部迈杜古里难民营里,由于极度缺乏食物,那些幸运逃出的孩子们又面临着因饥饿带来的死亡边缘。曾经一周就有20个孩子在难民营里被活活饿死。

  • 标签: 尼日利亚 难民 频发 事件 幼童 饥荒
  • 简介:1960年暑假我父母从一个离县城五、六里的村级学校来到县城城郊工作。这次迁居,父母照样是不能花很多精力来安排私事的,搬走了大件物品,父母把搬零碎物品的任务交给了儿女后就忙他们的去了。于是,十一岁的哥哥担起领导者责任,把那些他这个年龄的男孩能拿得动的东西悉数拿走,更小件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的物品

  • 标签: 劳动 玉米 年代 生产队 父母 自然景观
  • 简介:针对杨涛和范子英的评论意见,本文沿着"大跃进"饥荒爆发、加剧及结束的先后顺序再次厘清以下问题:1958年粮食产量及需要高体力消耗的各种大型工程是否导致饥荒爆发、公共食堂在庐山会议前后的解散和恢复如何分别减轻和加剧了饥荒、公共食堂制度的度量问题及饥荒的结束是缘于达尔文效应还是政策转向等。本文提出,赋予个人自由选择权是解决类似饥荒这样的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可行方法。

  • 标签: 公共食堂 退出权 饥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绝经后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整群随机抽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 140人,并对其随访3年,以随访人群7 493人为研究对象,最终共纳入1 504人。根据出生日期分组,分别比较各经历组与非经历组之间超声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组的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较非经历组明显减少(P<0.05)。非经历组、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50%、46.8%、58.4%、62.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与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胎儿期经历与SOS、T值、QUI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经历组相比,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OR分别为(OR=1.41,95%CI 1.02~1.96)、(OR=1.68,95%CI 1.21~2.3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期经历组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经历组相比,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1.64和1.90(OR=1.64,95%CI 1.16~2.32,P<0.05和OR=1.90,95%CI 1.35~2.70,P<0.05)。结论在绝经女性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 标签: 生命早期 饥荒 营养不良 超声骨密度 骨质疏松患病风险
  • 简介:本文评述此期《经济学(季刊)》关于中国大饥荒成因的两篇论文,并提出一个"大跃进"期间,国家集权、计划经济失误和干部政治行为相互作用,促发并加剧大饥荒的思路。

  • 标签: 大饥荒 集权机制 计划经济 政治理性
  • 简介:摘要1942年到1943年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对河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相侵袭是造成这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从自然环境、军事战争、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此次灾荒的成因。

  • 标签: 中原大饥荒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 简介:针对杨涛和范子英提出的评论意见,本文再次澄清以下问题: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是否适用于计划经济下的饥荒分析,"大跃进"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高积累是否减少了农民口粮消费,大饥荒成因实证研究中的计量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发展一个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饥荒理论,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饥荒问题的钥匙。

  • 标签: 集体积累 饥荒 政治权利
  • 简介:2000年的5月7日在郑州河南省省委宿舍。八十一岁的张申细言慢语地向我讲了他的历史和他在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经过,他的老部下74岁的周化民在一边听着,有些是他们共同的经历。

  • 标签: 人民公社 饥荒 中国 右倾机会主义 河南省
  • 简介:抗日战争结束前夕,老舍出版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前两部《惶惑》和《偷生》。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美国,后至纽约从事创作和翻译,其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创作。老舍也与翻译家浦爱德合作,将《四世同堂》全部文稿翻译成英文,易名TheYellowStorm,于1952年在纽约出版。《饥荒》在上海《小说》月刊上的连载,从1950年开始到1951年为止,只刊出了二十章。“文革”期间,《饥荒》手稿散佚,作品全貌从此无以再现。2014年7月,《四世同堂》译稿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饥荒》后半部从而得到完整回译。

  • 标签: 老舍 《饥荒》 校勘 复原 修辞 回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