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7例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病变位于长骨干者4例,跟、髋臼、胫骨下端者各1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局灶切除及病理检查.结果:术后7例症状均消失.长骨干4例术前诊断与病理报告相符,其余3例术前均未得到正确诊断.结论:松质骨瘤其X线表现不典型是诊断困难的重要原因,X片硬化和病人疼痛症状应为诊断的重要线索,必要时拍断层照片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骨样骨瘤 良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瘤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骨干,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关节内骨瘤少见,通常累及髋部,很少累及肘部。由于肿瘤位于关节内,会产生关节僵硬、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类似于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沿着长骨骨干以小的溶灶为中心的丰富的硬化,而关节内骨瘤的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因此常导致诊断延误。本文报道2例临床诊断为关节炎的肘关节内骨瘤,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为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发生于下颌的表皮囊肿罕见,容易误诊,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笔者报道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收治的2例下颌表皮囊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下颌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骨瘤的11例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股骨5例,胫骨3例,肱骨2例,脊柱1例。其中皮质型6例,膜下型4例,松质型1例。1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见低密度瘤巢,显示率为75%;9例行CT扫描,瘤巢显示率100%;7例行MR检查,瘤巢显示率100%。

  • 标签: 骨样骨瘤 瘤巢 X线 CT MRI
  • 简介:表皮囊肿是手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软组织肿物之一,但内表皮囊肿是相当罕见的.内表皮囊肿多见于手的末节指骨[1],一般认为是由于在创伤或医源侵袭性操作中将外胚层组织植入而引起的.

  • 标签: 骨表皮样囊肿 病例报告 末节指骨
  • 简介:骨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成性肿瘤,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瘤巢,被反应包围,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5mm.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1~2:1.好发部位以下肢长骨为主,最常见部位为股骨小粗隆、胫骨远端1/3,也可见于脊柱附件和关节部位,脊柱的发病率依次为腰椎、颈椎、胸椎[1-3].骨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而病变累及脊柱的又仅有15%左右,在临床中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我院收治1例胸椎附件骨瘤患者,先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取病理活检确诊,再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骨样骨瘤 附件 胸椎 女性患者 临床效果 成骨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颌动脉瘤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7例颌动脉瘤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0.6.62岁(平均年龄23.4岁);上颌7例,下颌20例。7例为继发性,20例为原发病变。X线平片显示.病灶长轴沿下颌长轴走向13例(76%);骨质破坏呈膨胀性,病变与正常之间边界欠清,无明显的骨质反应线.皮质膨胀变薄或断裂,无骨膜反应;13例病灶内部有分房。CT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内含切迹,7例性房隔,3例出现液-液平面。MRI上T1WI为低、等信号,T2WI均匀的高信号。27例病变中,15例(56%)为偏心型,12例(44%)为中心型.1例为旁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明确诊断。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颌骨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瘤全身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以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70例骨瘤患者(男50例,女20例,年龄4~66岁),分析患者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点。结果WBS联合SPECT/CT显像发现70个病灶,以股骨(37.1%,26/70)和胫骨(35.7%,25/70)病灶多见;56例行三时相显像的患者病灶与健侧放射性比值(T/NT)为3.7±1.2。WBS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48个(68.6%,48/70),呈梭形者21个(30.0%,21/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SPECT/CT显像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69个(98.6%,69/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WBS中表现为"双灰度征"的病灶有48个(68.6%,48/70);而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表现为"双灰度征"。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有瘤巢,27个(38.6%,27/70)病灶出现钙化或骨化(即"靶征")。结论骨瘤的典型WBS及SPECT/CT显像征象包括"双灰度征"、瘤巢及"靶征"等,这些征象有助于骨瘤的诊断。

  • 标签: 骨瘤,骨样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美罗酸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X线和CT检查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骨瘤病例,研究、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肉瘤的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表现。结果X线平片发现44例患者存在瘤巢,发现率为73.3%;CT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瘤巢,发现率100.0%;X线和CT对瘤巢的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X线相比较,CT对瘤巢形态的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量瘤巢直径显著减小,“牛眼征”检出率显著增加。结论与X线相比较,CT对瘤巢发现率高,能够避免直径较小瘤巢的漏诊,因此可以取代X线成为骨瘤疑似患者诊断的首选技术。

  • 标签: 骨样骨瘤 X线 CT 影像学诊断
  • 简介:骨瘤是良性骨肿瘤,由成的结缔组织及其形成的组织构成。10~25岁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3:1,好发股骨及胫骨骨干皮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初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由以夜间为重,口服水杨酸制剂可缓解。发生于脊柱者较少见,发生于脊柱者通常发生在附件上,现将我科3例经CT诊断,临床手术证实的胸椎附件骨瘤报告如下:

  • 标签: 骨样骨瘤 CT诊断 附件 胸椎 治疗 良性骨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奇异性软骨瘤增生1例。患者男,12岁,CT检查示右手第4、5掌指骨间软组织肿块影,内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示病灶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理诊断为奇异性软骨瘤增生。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胶原复合引导组织再生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索其对成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PLGA及I型胶原制备一种双层结构的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接触角仪对其表面基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测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接种到复合膜上,通过流式细胞术、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红外光谱显示胶原被成功结合到PLGA表面,并且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特有的纤维网状特征性微结构,同时其表面亲水性大大改善。MTT及细胞周期检测也表明胶原改性后的复合膜上生长的细胞活力及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纯PLGA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膜很好地组合成了一个功能整体,结合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的优势。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复合膜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胶原 细胞增殖
  • 简介:背景:在假设动脉瘤囊肿通过内部骨化存在自愈潜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微创的治疗动脉瘤囊肿方法。即用脱矿物质骨粉混合自体骨髓注入骨囊肿内,从而使病变停止进展,并自行骨化。我们提出假设,即为了诱导骨质愈合。囊肿细胞只需要对诱导材料的作用产生反应,而囊肿刮除术或扩大的外科手术是不必要的。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这种新方法对于囊肿的治愈情况,及其治疗本病的复发率的因素。方法:对13例经活检确诊为动脉瘤囊肿的患者,经小切口向病灶内注入脱矿物质和自体骨髓混合泥。研究组中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6岁。病灶部位位于长骨者6例,骨盆5例,位于肩关节盂和跟者各1例。其中5例患者既往未经任何治疗,1例经术前栓塞,其余7例患者为治疗后复发者。结果:经过平均3.9年的随访,其中11例患者获得治愈。结论:该微创方法能够促进原发性动脉瘤囊肿自愈。采用该治疗方法不再需要进行刮除术。能够避免过大的外科手术及失血,并且对于位于类似骨盆这样不容易暴露部位的病灶,可以使操作更为便捷。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自体骨髓 脱钙骨 注射 外科手术 平均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瘤(GCT)合并动脉瘤囊肿(AB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GCT合并ABC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扫描,分析影像表现及病理。结果13例影像资料中,病灶位于肱骨8例,股骨4例,肩胛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匀,皮质变薄或中断。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内多伴囊变和液-液平面,病灶周围骨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结论GCT合并AB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X线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 标签: 骨巨细胞瘤(GCT)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巨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骼的非成性结缔组织由增殖性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具有局部复发倾向的侵袭性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长骨的端,其中以股骨下端最为多见,扁骨及不规则较少,特别是胸壁肋骨在国内文献中报道案例较少,以及对应力性损伤外伤史的研究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 标签: 胸壁 骨巨细胞瘤 应力性损伤
  • 简介:目前临床上对于骨瘤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Jaffe提出此类疾病属于良性肿瘤却得到广泛认可[1]。骨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良性成性骨肿瘤,主要有病灶区疼痛症状,虽有骨瘤典型的瘤巢征,但有时亦难与其它病症区别,存在误诊误治。作者对200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骨瘤9例,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比文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骨样骨瘤 疗效分析 腓骨下段 诊断 良性肿瘤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