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提高桑黄药材质量控制,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桑黄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70%乙醇超声提取桑黄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芦丁对照品溶液在0.2mg~1.2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1),回归方程Y = 15.246 X+0.0233,加样回收率在99.1%~100.7%之间,RSD为0.73%。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为进一步香橼药材质量管理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为后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提供评价指标。
简介: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黄'[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linteus)3种]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桑黄的人工栽培(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主要为多糖)、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黄的各种产品(包括: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黄茶、桑黄口服液等)市场需求量很大,表明桑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 方法: 培养 桑黄菌菌株,激光照射进行物理 诱变, 比较桑黄菌物理 诱变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使用发酵培养基进行 桑黄菌发酵, 比较桑黄菌发酵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 结果: 桑黄菌物理诱变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3.55±5.02 ) % ,较物理诱变前的( 79.86±4.98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发酵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2.90±4.48 ) % ,较发酵前的( 77.45±4.32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 桑黄菌进行 物理诱变和 发酵均能提高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
简介:多糖是桑黄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存在于桑黄子实体,发酵液以及其菌丝体中。本试验提取了桑黄子实体多糖和二种不同生长期的桑黄菌丝多糖,研究其分子结构,并且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多糖单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桑黄菌丝多糖的单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桑黄子实体多糖和桑黄菌丝多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桑黄子实体多糖对人肝癌细胞、人肺癌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0.34mg/mL、0.65mg/mL、0.95mg/mL,表现出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桑黄子实体多糖抗肿瘤效果显著高于桑黄菌丝体多糖,不同生长期的菌丝多糖也呈现出不同的抗肿瘤活性,生长期长的菌丝多糖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漫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的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超声30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来源桑黄总黄酮含量。方法以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利用超声波法提取总黄酮。结果桑树桑黄总黄酮提取率为13.68%,杨树桑黄提取率为6.98%,白桦桑黄提取率为2.04%,黑桦桑黄提取率为1.08%松树桑黄提取率为0.63%。结论不同品种桑黄总黄酮含量依次为桑桑黄>杨桑黄>白桦桑黄>黑桦桑黄>松桑黄。
简介: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