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喉镜治疗鼻窦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窦囊肿患者10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以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喉镜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后1w、4w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喉镜治疗鼻窦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该项手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医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鼻窦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需再次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耳鼻喉科因鼻窦炎接受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181例为研究对象,经2年随访,其中18例失访,需再次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共32例,为再手术组,余13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内窥镜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等情况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头痛/偏头痛、哮喘、鼻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吸烟史、内窥镜手术史、变应性鼻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内镜下流脓、黏连、金葡菌感染情况及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手术组患者息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87.50%、81.25%,高于对照组64.12%、6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Lund-Mackay评分、病灶分布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手术组鼻中隔偏曲、骨质增生、窦内高密度、窦中重度浑浊分别为65.63%、53.13%、50.00%、62.50%,均高于对照组37.40%、32.06%、26.72%、4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变应性鼻炎(OR=5.500,P=0.001)、鼻中隔偏曲(OR=5.062,P=0.010)、骨质增生(OR=6.317,P=0.015)均为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骨质增生为鼻窦炎患者球囊扩张术后再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引导下的鼻窦窦口球囊扩张术以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之间收治的鼻窦炎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鼻窦窦口球囊扩张术,对患者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手术配合护理资料。结果20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及护理下效果显著,患者的满意度高。结论对于鼻窦炎采用内镜下鼻窦窦口球囊扩张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对经抗生素,局部激素,抗过敏药物等治疗无效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抗生素治疗超过4周,但鼻窦CT表现为异常,且每年鼻窦炎急性发作次数超过3次的慢性鼻-鼻窦炎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术中手术室护士娴熟的手术配合和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时使用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0月来我院就诊的11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其分为采用鼻内镜鼻窦开放术的对照组和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56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64%)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2.86%)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79%)低于对照组(12.50%),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开放术、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后者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球囊扩张训练是治疗球麻痹最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中,我们在不断探索和进化球囊扩张训练操作方法以解决不同吞咽问题,此病例个案作为球囊扩张训练改善球麻痹临床案例第一手资料,可以抛砖引玉,让我们探索更多更好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例咽鼓管功能性闭塞(均为单侧)患者,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咽鼓管导管吹张法治疗,20例)和治疗组(BET治疗,21例)。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适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生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BET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反应轻、复发率低、给临床治疗咽鼓管功能性闭塞提供了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割球囊治疗高压球囊扩张失败的狭窄闭塞人工血管内瘘(A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高压球囊扩张狭窄闭塞AVG病变失败(残留狭窄>50%)后续采用切割球囊治疗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狭窄闭塞位置,术后即时、3、6、12个月通畅率及技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共32例患者,其中主要狭窄病变位于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27例(84.38%),静脉吻合口合并人工血管穿刺点2例(6.25%),静脉吻合口合并动脉吻合口2例(6.25%),头静脉弓1例(3.13%)。切割联合高压球囊治疗成功30例,技术成功率93.75%(30/32),另2例(6.25%,静脉吻合口端闭塞)经切割、高压球囊扩张后使用覆膜支架。切割球囊破裂发生2例(6.25%),无切割球囊相关性血肿或动脉瘤发生。随访(9.4±0.8)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63%(29/32)、59.38%(19/32)、28.13%(9/32),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00%(32/32)、84.38%(27/32)、65.63%(21/32)。结论高压球囊开通AVG狭窄闭塞病变失败可采用切割球囊提高内瘘寿命,其3、6个月通畅率、安全性较高,但中长期通畅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扩张球囊用于促宫颈成熟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0年8月本科接诊足月妊娠产妇64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宫颈扩张球囊法,对照组用缩宫素。对比顺产率等指标。结果:对于顺产率,试验组75.0%,比对照组50.0%高,P<0.05。对于剖宫产率,试验组25.0%,比对照组46.88%低,P<0.05。对于产程时间,试验组(6.19±1.83)h,比对照组(9.72±2.04)h短,P<0.05。对于Bishop评分,引产后:试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