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外界气温影响,贮藏温度会超出最适保存温度范围,通过对最适保存温度范围之外的-10℃和37℃贮藏过程中果葡糖浆感官和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果葡糖浆在-10℃条件下经20d贮藏后感官表现为严重白色结晶,在37℃条件下经20d贮藏后多项理化指标均超出标准允许范围。

  • 标签: 果葡糖浆 贮藏温度 指标变化
  • 简介:为了研究血液中ATP含量随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并建立数学模型,以ATP含量作为血液质量的评判指标,对4-32℃区间不同保存温度条件下血液的质量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系列经验数据.结果表明:假设ATP的浓度y=f(d,t,s)是时间d、温度t和起始浓度s的连续函数,利用数理统计中的线性回归理论对模型加以拟合,得到了ATP浓度随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变化的一般数学物理方程,根据方程推算在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和32℃温度下,以CPDA-1保存的全血分别可以有效保存35、35、29、22、18、18、13、8、7、6、6、5、4、4和3天.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保存温度变化时血液质量变化的一般性规律,为准确判断变温血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血液保存 ATP 线性回归 数学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置于4℃和-20℃,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放置当天、第3天、第5天的NSE水平,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条件下.非溶血血清与溶血血清中NSE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同温度下,放置第3天的NSE检测结果高于当天的检测结果(t分别=2.99、6.90,P均〈0.05);而放置第5天检测结果较放置第3天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升高(t分别=1.97、2.04.PN〈0.05)。在相同放置时间下,只有在放置第5天,4℃组的NSE检测结果高于-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7,P〈O.05)。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及两者交互效应对于NSE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均〈0.05)。在相同保存温度、相同放置时间下。当天-20℃、放置第3天4℃和-20℃、放置第5天4℃和-20℃的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3.49、2.60、13.66、8.42,P均〈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清 温度 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容器保存对新鲜母乳成分的影响,寻找保存新鲜母乳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3月吉林省妇幼保健院60例产后30 d健康产妇的新鲜母乳各120 ml,每例产妇的母乳均等分为15份,1份为新鲜母乳,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袋中,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瓶中。储奶袋和储奶瓶中母乳分别保存于4℃(各3份)、-18℃(各2份)和-20℃(各2份)冰箱,4℃分别保存48、72、96 h,-18℃和-20℃分别保存30 d和90 d。检测新鲜母乳及不同保存方式母乳中细菌菌落总数、热卡、脂肪、蛋白质、乳糖、免疫活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乳铁蛋白)含量等。结果与新鲜母乳比较,(1)4℃保存48、72、96 h总菌落计数上升;-18℃和-20℃保存30、90 d菌落数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保存72、96 h脂肪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乳糖、热卡至96 h时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和-20℃保存30 d脂肪、蛋白质、热卡均有所下降,90 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保存72、96 h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18℃保存30、90 d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保存72、96 h, -18℃保存30、90 d白细胞介素6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0含量呈上升趋势,但仅-18℃保存30、9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和-18℃同期保存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含量接近。与聚乙烯储奶袋储存母乳相比,聚乙烯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影响相对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保存母乳的不同时长对母乳主要营养素及一部分免疫活性因子具有一定影响。短时保存以冷藏为宜,时间不超过72 h,长期保存以-18℃冷冻为宜。聚乙烯储奶袋或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母乳成分 低温储存 储奶容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 (FFP)融化后保存时间和温度凝血因子Ⅷ、Ⅸ活性的影响。方法 留取新鲜冰冻血浆 40 例,在融浆机 37 ℃ 20min 融化后均分为 2 份, 1份于 ( 4 ± 2) ℃条件下保存,另 1份于 ( 22 ± 2) ℃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 0、 6、 12、 24 、 48和 72 h 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检测。结果  FTP 融化后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Ⅷ、Ⅸ活性无明显差异 (P>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6h, Ⅷ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24h, Ⅸ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凝血因子Ⅷ、Ⅸ活性随时间延长而衰减,临床在针对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衰竭、大量输血等患者治疗时,在血浆输注过程中,应尽量在其融化后 6h内输注,有效地补充患者凝血因子,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Ⅷ Ⅸ因子活性 新鲜冰冻血浆 (FFP)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冷冻保存条件对血清及质控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冷冻温度保存下的质控品和健康人混合血清,保存温度分别控制在-20℃、-10℃,并于保存后1、2、4周进行检测,计算质控品及血清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结果干粉质控品不同保存温度的RCV%均较理想,血清-20℃冷冻保存4周后ALT的RCV%超过推荐值,由此说明血清保存时间过长对ALT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血清-10℃冷冻保存4周后ALT、ALB、TBIL等多项检测指标的RCV%超过推荐值,表明血清-10℃冷冻保存对稳定性影响显著。结论不同冷冻保存温度对固态的干粉质控品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不同冷冻保存温度对血清的稳定性影响显著。

  • 标签: 冷冻保存 血清 质控品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污泥和餐厨垃圾是市政固体废物的主要成分,如何处理污泥和餐厨垃圾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厂的不断扩建以及污水处理量的提高,污泥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污泥产量将突破6000万t(以含水率80%计),污泥中存在重金属、药物、病原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和稳定化的处理处置,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餐厨垃圾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其产量也在与日俱增,例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餐厨垃圾日产量高达1100~1200t,且呈上升趋势,餐厨垃圾有机物含量丰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烂,其性状和气味都会对环境卫生造成恶劣影响。

  • 标签: 温度及时间 污泥和餐厨垃圾 保存特性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保存不同时间对网织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例健康体检者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分别于即时、 4℃冰箱保存一天、两天、三天,共 4次在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 IPF;另外,随机抽取 20例门诊病人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于室温下每隔 2小时检测一次 IPF,观察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4℃冰箱保存 24小时后, IPF%、 IPF#均值与当天检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03,0.006)。室温保存标本在 4小时之内结果稳定。结论: 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下 4小时之内对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稳定; 4℃冰箱保存一天后不适于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实验将探究保存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随机选取部分全血标本,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保存箱中,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和分析结果。结果: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保存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均有较大影响,检测结果的观察指标为红细胞分布密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实验后数据显示血液采集后在 2h内进行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血常规检测应尽量在血液采集后 2h内完成,如全血标本未来得及送检,需要将标本放置于 4℃以下保存

  • 标签: 血常规 保存时间 保存温度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h时间点与0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全血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全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全血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全血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全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全血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笔记本好端端的,没想到突然中毒了。鼓捣了半天,不见任何反应。他满头大汗,急啊,恨不能用锤子敲开它,但任凭如何努力,它依然淡定若初,黑乎乎的屏幕在灯光的折射下冷艳地看着他,寂静无声。晕,他担心的事儿发生了,如果那些保存在里面的文稿找不回来,

  • 标签: 保存 光的折射 笔记本 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健康体检人员50例,每个体检人员需要进行三份外周静脉血,并将其放在4摄氏度、25摄氏度以及32摄氏度的水浴箱内,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测定结果。结果放置4个小时后,RDW在32摄氏度环境更高,在12小时后,MCHC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低,24小时后,HCT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高。结论在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下,发现全血标本会影响实际的监测效果,为了确保检测准确性,需要在2小时内给予有效检测。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2014年~2015年90例患者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作A、B、C三组。本院选用的是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相应的配套试剂,分析标本保持时间和温度对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结果标本全血温室(26摄氏度)放置,离心后温室(26摄氏度)放置6hAPTT结果和0h的结果相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室检测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APTT标本时,离心或未离心的标本在为开盖的试管中,保存在4摄氏度或室温下,应当选择标本采集4h内进行检测。

  • 标签: 标本 温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检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的不同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于我院门诊进行血清生化检测的92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为研究对象,分为不放置立即检测组(A组)、保存1小时组(B组)、3小时组(c组)和6小时组(D组),比较4组标准检测结果。结果B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GLU检测结果C组和D组分别与A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0.05);ALT、AST、K、Na检测结果C组和D组均高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C组的BUN、TBIL、DBIL较A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D组样本的BUN和TBIL明显升高(P<0.05)结论标准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血清标本采集后,应尽早检测,避免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 标签: 时间 血清 生化检测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存温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制剂中干细胞存活率指标的影响,为干细胞制剂的保存与运输提供合理的温控建议。方法新鲜脐带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华兴医院行剖宫产的健康胎儿,均由产妇自愿捐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hUC-MSCs后进行培养并传代及制剂制备,之后在4 ℃、10 ℃~15 ℃、25 ℃、37 ℃温度下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不同保存温度下各组间细胞存活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传代到第5代时,流式鉴定显示CD73、CD105和CD90阳性表达达到95%以上,CD45、CD34、CD14、CD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在0~1%。细胞三向分化能力呈阳性。在25 ℃保存温度下,放置10 h时,细胞活率为86.61%,与保存在4 ℃、10 ℃~15 ℃温度比较,细胞活率下降较快(t=3.065,P<0.01)。在37 ℃保存温度下,放置4 h时,细胞活率为84.92%,细胞活率下降速度最快(t=5.178,P<0.01)。结论hUC-MSCs制剂的适宜保存温度为4 ℃~15 ℃,该温度下的最长保存时间为10 h。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制剂 保存温度 细胞存活率 长距离运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健康患者70例作为研究主体,全部患者均行相同的血液检查,并对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温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探究保存时间以及温度对学也标本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温度保存的情况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均会发生显著变化,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白细胞变化情况并不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越长,对患者的检验结果影响越明显。结论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都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造成影响,为了使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更加准确,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尽早完成相关检查。

  • 标签: 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的保存时间与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留取30份新鲜冰冻血浆,选取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融浆机37℃下20分钟融化后分为两份,一份在25℃温度保存、一份在4℃温度下进行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0小时均进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试管法体外活化测定ACT、TMA。结果所有的检查样本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能得到血凝块特性的TMA、ACT等参数值,血浆融化后在保存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时间点ACT值与0小时的指标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TMA值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小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但是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如能正确利用能有效避免医院血液成分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不同的保存时间 温度 凝血功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