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普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联合电话回访采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院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问卷调查时间从2019-05-01开始,截至2020-07-31。整理分析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患者复查的原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413例患者的调查问卷,其中331例(80.1%)内镜复查依从性好,82例(19.9%)内镜复查依从性差。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χ2=4.68,P=0.034)、病变性质构成(χ2=10.10,P=0.002)、文化程度构成(χ2=4.00,P=0.049)、可支配收入构成(χ2=7.00,P=0.009)、工作状况构成(χ2=11.29,P=0.004)、医疗保险种类构成(χ2=13.59,P=0.001)影响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种类的医疗保险下,黏膜下病变患者比黏膜病变患者达到依从性好的可能性更低(P<0.001,OR=0.383,95%CI:0.227~0.644);在相同的病变性质下,城镇医疗保险患者比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达到依从性好的可能性更高(P<0.001,OR=2.938,95%CI:1.696~5.090)。结论ESD术后患者内镜复查的依从性与病变性质、医疗保险种类和对疾病认知密切相关。黏膜下病变患者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更有可能依从性不佳,应多加重视;同时,加强患者疾病认知教育,对提高复查依从性非常必要。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胰瘘常见的病因为急慢性胰腺炎、外伤以及外科手术。其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参与。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逐渐成为保守治疗无效的胰瘘首选的治疗方式。本文结合自身经验,主要讨论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超声及相关技术在胰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为更有效地清洗内镜管道,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收集2019年6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肠镜130件,以肠镜使用结束后清洗顺序标记为单双号,单号为常规组(n=65),采用常规单头内镜清洗刷往返式清洗;双号为实验组(n=65),采用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单向式清洗,其头端为尼龙刷头,尾端为致密无纺布刷头。两组清洗方法均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进行,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细菌定量检测法对两种方法清洗软式内镜管道的效果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常规组清洗刷清洗内镜管道前后ATP相对光单位值(relative light unit,RLU)水平均有所下降[530.63 RLU(26~3 559 RLU)比270.87 RLU(20~1 415 RLU)],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5)。刷洗后新型双头刷的无纺布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86.2%(56/65),尼龙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46.2%(30/65),常规单头刷的尼龙刷头带出细菌阳性率为32.3%(21/6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46,P<0.05)。使用新型双头内镜清洗刷对软式内镜的清洗效果比常规单头内镜清洗刷的清洗效果更佳,无纺布刷头带出细菌效果明显优于尼龙刷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消化内镜诊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消化内镜诊疗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前处置不足、呼吸道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在急诊内镜检查时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控制消化内镜院内感染的过程中行循证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于2021年1月~2022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84例消化内镜诊疗患者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分别为92例患者。循证组行循证护理管理模式,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统计并对比循证组和常规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以及内镜消毒合格率。结果:循证组的院内感染率2例(2.17%)显著低于常规组10例(10.87%),循证组内镜消毒合格率90例(97.83%)显著高于常规组78例(84.78%),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在控制消化内镜院内感染的过程中行循证护理管理模式,内镜消毒的效果更佳,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下经胃内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时,不同型号塑料支架的引流效果。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外科内镜中心2014年3月—2020年12月所施行的EUS引导下经胃内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置入“双猪尾”10 F双塑料支架组和置入“双猪尾”7 F双塑料支架组,比较这两组塑料支架的引流效果、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共纳入29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其中10 F双塑料支架组11例,7 F双塑料支架组18例,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48.2±8.0)min及(34.7±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P<0.001)。术后腹痛[18.2%(2/11)比5.6%(1/18)]、发热[9.1%(1/11)比11.1%(2/18)]及出血(均无)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个月后复查CT,10 F双塑料支架组、7 F双塑料支架组嚢腔完全消失率分别为90.9%(10/11)和88.9%(16/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对于符合EUS引导下经胃内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标准的患者,7 F与10 F支架的引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7 F支架具有手术操作便利、时间较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消化内镜感染控制工作中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及层级考核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 6-12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该阶段实施常规感染控制与管理;另选取2019年6-12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患者220例作为研究组,该阶段实施护理质量管理与层级考核干预,对比两组消化内镜消毒合格情况、因消化内镜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情况、护理工作质量。结果研究组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胃镜消毒合格率(100.00%比91.82%);肠镜消毒率(99.09%比90.00%);胃镜水槽消毒率(100.00%比90.91%);肠镜水槽消毒率(100.00%比91.82%);胃镜消毒液消毒率(98.18%比89.09%);肠镜消毒液消毒率(100.00%比90.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P=0.001;χ2=9.84,P=0.002;χ2=11.53,P=0.001;χ2=10.44,P=0.001;χ2=8.06,P=0.003;χ2=12.63,P < 0.001);研究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68.43±8.39)分比(57.41±4.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 < 0.001),因消化内镜感染而引起的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3.18%比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P=0.054)。结论应用护理质量管理联合层级考核模式干预消化内镜感染控制工作,可有效提高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护理工作质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临床应加大该联合管控模式的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