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总蛋白、凝血因子FⅧ:C的含量,探讨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控制指标,以保证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方法取成分制备好的同一份血浆平均分成容量相等的两组,一组为非病毒灭活、另一组做病毒灭活,留取各10ml,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含量,并把相对应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含量t值分别为1.120、1.135、1.275,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病毒灭活血浆蛋白回收率为91.42%,FⅧ:C回收率为81.60%,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90.27%。结论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损失较小、质量可靠,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使输血更科学、更合理、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酒精灭活、射线灭活、液氮灭活3种灭活方法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瘤段骨体外灭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93例股骨骨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筛选出采用自体瘤段骨体外灭活回植重建治疗的患儿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18(13.65±2.87)岁。包括瘤段骨酒精灭活15例,射线灭活12例,液氮灭活13例。比较3种灭活方法治疗儿童股骨骨肉瘤的骨愈合时间、骨愈合率及肿瘤复发率、感染率、骨折或内固定断裂、翻修手术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儿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酒精灭活组随访(102.60±16.55)个月,射线灭活组随访(59.33±6.39)个月,液氮灭活组随访(36.85±6.49)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组比较,酒精灭活组的骨愈合时间较长,骨愈合率较低,感染率、翻修手术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发率、骨折或内固定断裂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射线灭活组与液氮灭活组比较,以上随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瘤段骨体外灭活方法对肿瘤灭活均安全可靠,但酒精灭活骨愈合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射线灭活与液氮灭活均可为临床选择,但射线灭活需要专业设备,可能限制其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设置不同的处理温度和干热处理时间,利用干热空气热处理方法,筛选出对辣椒种子内的辣椒轻斑驳病毒灭活效果好且具有较高的发芽率的灭菌条件。结果表明,75℃处理48h对辣椒种子内的辣椒轻斑驳病毒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同时辣椒种子仍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发芽率为95.6%。
简介:摘 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非灭活型病毒运输培养基,探索该培养基组成的最佳条件。【方法】在Hank,s平衡盐溶液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索PH值、稳定剂、氨基酸、抑菌剂对该培养基性能的影响。【结果】非灭活型病毒运输培养基PH值在7.1-7.4条件下添加10%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别添加1mmol/L的丝氨酸和胱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有利于病毒保存的稳定性,抗生素类抑菌剂优于常规化学类抑菌剂,多重抗生素联合使用对于培养基抑菌效果更佳。【结论】优化条件后的非灭活型病毒运输培养基在自身稳定性和病毒保存效方面效果较好,为病毒的运输培养基商品化提供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八种不同的灭活型病毒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方法收集八种商业化的灭活型病毒保存液,分别将新冠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和禽流感病毒样本加入保存液中,同时设置2个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在保存温度为24 ℃和37 ℃条件下,保存时间为0 h、6 h、12 h、24 h、48 h、72 h,分别提取各保存液中的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逆转录数字PCR方法(RT-d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含量变化。结果四种商业化病毒保存液A、E、G、H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存效果明显。另外四种保存液保护效果较差:保存液B和C在37 ℃条件下12 h后保存效果变差,保存液D的保存效果在24 ℃和37 ℃下6 h后均明显减弱;保存液F对病毒核酸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结论病毒保存液的保护效果差会导致核酸检测的假阴性,建议开展核酸检测时对使用的病毒保护液进行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灭活处理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弱阳性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至2月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浓度的3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不灭活处理和56 ℃ 30 min水浴、56 ℃ 60 min干浴及60 ℃ 30 min干浴3组灭活处理方式对鼻咽拭子保存液标本进行病毒灭活,提取RNA,然后3种商品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时荧光RT-PCR试剂分别进行检测,用循环阈值(Ct)评价病毒灭活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影响。结果灭活前ORF1ab基因Ct值分别为23.28±0.28、25.25±0.25、28.93±0.44、32.06±0.47、35.20±0.38、32.89±0.38、36.24±0.23、33.30±0.46,灭活后ORF1ab基因Ct值分别为灭活组1:23.60±0.20、27.29±0.30、31.83±0.51、37.41±0.46,灭活组2:24.25±0.34、27.18±0.42、31.84±0.61、34.99±1.01、34.89±0.45,灭活组3∶23.37±0.17、26.89±0.52、32.05±0.50;灭活前N基因Ct值分别为24.38±0.09、26.64±0.11、30.35±0.12、33.29±0.33、36.93±0.11、34.50±0.12、35.63±0.12,灭活后N基因Ct值分别为灭活组1:24.66±0.11、28.52±0.14、32.71±0.14、37.00±0.13,灭活组2:25.41±0.10、28.79±0.15、33.29±0.28,灭活组3:23.37±0.11、28.68±0.11、33.54±0.13、37.18±0.23。灭活前后扩增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F1ab基因:t=-1.416;N基因:t=-1.379,P均>0.05),3组灭活处理组间Ct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F1ab基因:t=-0.460;N基因:t=-0.132,P均>0.05)。但不同稀释倍数下的灭活组(1,2,3)与未灭活组Ct值比较,未灭活组和灭活组(1,2,3)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稀释:ORF1ab Ct值:未灭活组:25.25±0.25,灭活组1,2,3分别为27.29±0.30、27.18±0.42和26.89±0.52,t(ORF1ab)=-7.327,P<0.01;N基因Ct值:未灭活组:26.64±0.11,灭活组1,2,3分别为28.52±0.14、28.79±0.15和28.68±0.11,t(N)=-19.340,P<0.01。100×稀释:ORF1abCt值:未灭活组:28.93±0.44,灭活组1,2,3分别为31.83±0.51、31.84±0.61和32.05±0.50,t(ORF1ab)=-9.462,P<0.01;N基因Ct值:未灭活组:30.35±0.12,灭活组1,2,3分别为32.71±0.14、33.29±0.28和33.54±0.13,t(N)=-18.583,P<0.01。灭活后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下降,未灭活组阳性检出率(7/11、8/11、5/11)和灭活组(灭活组1:4/11、4/11、3/11,灭活组2:3/11、3/11、3/11,灭活组3:3/11、3/11、2/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0,P<0.01),不同灭活组之间(灭活组1:4/11、4/11、3/11,灭活组2:3/11、3/11、3/11,灭活组3:3/11、3/11、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5),3种试剂阳性检出率比较(试剂1:7/11、4/11、3/11、3/11,试剂2:8/11、4/11、3/11、3/11,试剂3:5/11、3/11、3/11、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5)。结论病毒灭活处理会使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降解,导致检测Ct值增加,使低浓度标本出现假阴性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4%甲醛溶液使Sabin株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达到预期灭活效果所需要的时间。方法用4%甲醛溶液对15批Sabin株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在(36.5±1.0) ℃环境进行灭活,同时以15批未加入4%甲醛溶液的病毒纯化液作为对照组,按照企业注册标准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为了消除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的影响,取4%甲醛溶液接种Hep-2细胞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Hep-2细胞为对照组,每天观察对比两组细胞形态。对同一个Hep-2细胞悬液的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采用传统手工计数和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随着灭活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呈下降趋势,灭活第4天起,3个型别样品均检测不到病毒滴度;对照组病毒滴度在每毫升9.1~10.6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范围内,符合企业注册标准的要求。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培养观察到第3天时细胞全部失去活力死亡;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呈多边形长成致密单层,活细胞组t值为18.098,总细胞组t值为4.005,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第4天能被彻底灭活,在进行此实验时应先消除甲醛对细胞培养的影响,避免结果出现假病变现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应用全自动细胞计数能提高计数结果的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56 ℃加热30 min的灭活条件,探讨该条件下对于血清酶学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选取2021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3.2±9.5)岁。基于配对设计的实验应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灭活前和灭活后血清中淀粉酶(amylase,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tion enzyme,LDH)、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等8个酶学项目,分别比较其灭活前后检测结果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图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与灭活前的结果相比,灭活后ALT、AST、ALP、GGT、LDH、ADA、AFU的检测结果显著降低[ALT:19.00(12.75,22.60)U/L比14.50(10.75,20.25)U/L,Z=-5.978,P<0.05;AST:20.00(18.00,23.25)U/L比19.00(17.00,23.00)U/L,Z=-4.286,P<0.05;ALP:(85.68±36.11)U/L比(49.34±30.17)U/L,t=6.853,P<0.05;GGT:(22.14±10.20)U/L比(21.38±10.14)U/L,t=3.817,P<0.05;LDH:(154.40±24.34)U/L比(147.80±23.07)U/L,t=3.786,P<0.05;ADA:(8.61±2.22)U/L比(6.58±2.59)U/L,t=8.117,P<0.05;AFU:(25.64±6.29)U/L比(13.84±8.38)U/L,t=10.200,P<0.05],且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上述酶学项目灭活前后结果不具有一致性。而血清AMY的检测结果在灭活前与灭活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00(58.75,87.00)U/L比67.00(58.75,87.25)U/L,Z=-0.725,P=0.468 7]。结论56 ℃加热30 min的条件对部分血清酶学项目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实验室使用该条件处理临床样本时,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校正检测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3种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紫外照射物理方法及乙醇和84消毒液2种化学方法,分别对流感病毒进行消杀,不同时间或浓度的消毒方法处理病毒样本后感染MDCK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鉴定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结果紫外照射流感病毒时间≥1 min、或75%乙醇处理流感病毒0.25~32 min、或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400 mg/L且室温消杀流感病毒时间≥1 min,上述3种条件下均检测不到病毒感染性。结论摸索了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灭活流感病毒的条件,为建立流感病毒实验室防护规范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了参考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在不同紫外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时对新鲜冰冻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将120份采集的新鲜血浆随机分组后加入1μmol/L亚甲蓝,control组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A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灭活,B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60min行病毒灭活,C组接受光照强度为4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灭活,抽取样本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电解质含量以及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结果A、B、C组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活性均下降(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B组与A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C组与B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增加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均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但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