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是宗教仪式表演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道具、表演形式等构成了民间宗教舞蹈的基本内容。但是目前却面临着很多无人能懂的尴尬局面。从人类视角出发,剖析其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舞步轨迹,象征的图汇。并对其表现形态及符号象征含义进行解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的文化意义。

  • 标签: 符号学 傩舞 象征性 认同
  • 简介:《十二公民》是中国青年导演徐昂根据好莱坞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改编而成,虽为改编版的《十二公民》却不失中国意蕴。在改编过程中,导演结合当下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移植,巧妙添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元素。本文试图从电影符号角度阐释《十二公民》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符号,挖掘隐藏在影片中的符码意义,探析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十二公民》 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 象征性
  • 简介:文化符号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的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的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符号基本上是西方各国的符号,至多是西方符号中掺杂着本土思想的零星片段,在符号的基本原理、应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还未能达成系统的共识。参照现在自然科学各学科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笔者希望建立一门以哲学为基础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普通符号"。

  • 标签: 符号学 普通符号学 跨文化研究
  • 简介:广告分析广告的符号分析认为,设计好的广告内容,通过承载它们的平面或视频传递出来。这些广告内容建构意义,并把所构建的意义注入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去。广告说服我们,从它所诉求和推销的神话意义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看待广告推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那样,巴尔特讨论了《巴黎竞赛》(Paris—Match)封面的神话意义,并揭示了符号和符码如何被用来表现法国殖民地统治的自然和自洽性。

  • 标签: 广告符号学 建构意义 广告内容 符号学分析 殖民地统治 广告分析
  • 简介:一、品牌名称所有人都对品牌名称耳熟能详,它们就同名人的名字一样容易识别。有谁不知道诸如可口可乐(Coca—cola)、舒洁(Kleenex)、不干胶(ScotchTape)以及象牙牌香皂(IvorySoap)呢?

  • 标签: 品牌名称 符号学 可口可乐 所有人 不干胶
  • 简介:一、伦理符号:无病人的诊断“伦理符号”(semioethics)是一个新造词,它随人种符号一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在2003年的一本以之为名的意大利语著作(Semioetica)中将其引入的。我们提出“伦理符号”这个术语,

  • 标签: 符号学 伦理 20世纪80年代 意大利语 新造词 术语
  • 简介:今天,主体的情感性研究,已经构成法国符号在语用维度和认知维度之外的另一个内容丰富的探索维度,格雷马斯和巴黎符号学派成员们为此做了开创和奠基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激情符号”理论的建立过程及几种研究方向,并据此对罗兰·巴尔特在母亲去世后连续近两年的时间里写的“哀痛日记”作了具体分析。

  • 标签: 激情符号学 模态 附连关系 非-主体 感受
  • 简介:这里的神话一仪式系统扮演着与不同社会中的立法系统相同的角色。只有视界和分界原则对已存的分界作出客观上的调整,才能使已建立的秩序通过为人知晓和认识而圣化为官方存在。

  • 标签: 符号学 性别 系统
  • 简介:摘要:“粿”作为一种重要的潮汕小食,在潮汕地区随处可见。论文运用符号理论,从粿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来探讨其象征意义。粿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粿在颜色、形状和图案设计上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时粿防时病”,有些粿不仅具有一般的食用功能(充饥),还具有养生功效;“时节做时粿”,潮汕人民懂得适时进食,注重食材的时令,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劳动智慧,还体现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另外,“粿”作为一种重要的祭品,常用于潮汕的岁时节日和礼仪习俗中,特定的节日和祭祀活动需要用特定的粿当祭品,在不同的祭祀活动中,粿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论文以期通过“粿”这一文化符号探析潮汕文化,并倡导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标签: 粿 象征意义 潮汕文化 符号学
  • 简介:在性别/的概念上,存在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建构两种考察思路。前者从生物的角度解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后者认为人类自身构建了性别这一范畴,从而将男性与女性相区别。在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属性的性别研究伴随着西方社会运动和思潮所引发的对既定概念的质疑得到进一步发展,性别划分中的政治权力成为关注的焦点,

  • 标签: 性别研究 符号学 社会建构 自然属性 20世纪 社会运动
  • 简介:将情感看作一种符号或叙述经历了很长的认识过程,格雷马期等人的情感符号研究使情感研究向语言转向。与语言或符号一样,情感也有组合轴与聚合轴,不同之处在于情感比文本多一个主体轴,主体轴无时不在参与、影响情感的生成与接收。与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的文本间一样,情感之间也存在情感间,情感间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实现。情感间以伴随情感的形式显现出来,主体轴无时不在参与、建构伴随情感。

  • 标签: 情感 情感双轴关系 聚合轴 组合轴 主体轴 情感间性
  • 简介:本文从主体性这一概念出发,探讨主体间性问题,思考间研究对翻译理论不断发展与成熟进程的贡献。由此,翻译研究将突破对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间研究的传统视角,进入符号、文本间,最终进入文化间符号考察。

  • 标签: 主体性 间性 翻译符号学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符号理论模式——“活动符号”。该模式以皮尔斯的三元符号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试图去探究生活事件语境下的符号解释过程,以及位于该过程中的人类主体问题。该模式认为解释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以符号为媒介的解释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思想活动;因此该模式主要从人类解释心灵的角度来观察符号互动以及人类主体之间的对话。而人的解释活动又建立在生活事件之上,因此这一模式还将有助于我们很好地去理解符号—心灵—文化—社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主体 符号自我 媒介化 解释过程 皮尔斯符号学 维果斯基
  • 简介:本文对伦理符号的两位创始人,奥古斯都·庞齐奥和苏珊·佩特丽莉的学术生平进行了介绍,从词源学上对"伦理符号"一词进行了讨论。此外,本文将伦理符号视为符号和整体符号的一种推进,对它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伦理符号意味着批评的人文需要,即,对关系的评估、意涵和无功利的关涉。

  • 标签: 奥古斯都·庞齐奥 定义 伦理学 词源学 责任 伦理符号学
  • 简介:从“人体律动”嬗变为“舞蹈符号”,是人类“前语言”符号表意活动中经历的重大历史起点,通过这个起点,衍生出后世人类关于“感知”和“意义”的诸种艺术符号活动。舞蹈艺术区别于绘画、音乐、建筑等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它以人自身为符号“物源”,是人体律动对虚幻“力”的直接表现,舞蹈艺术将自我本身具备“诗”和“力”艺术的本质抒发到淋漓尽致。舞蹈艺术符号作为“动觉”诗化的基本符号构成特性与人类认知“趋新”与“标出”议题有着微妙联系。

  • 标签: 符号学 舞蹈 “动觉” “前语言” 符号
  • 简介:摘要:颜色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其在汉语和德语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进行汉德跨文化交流时,如果不对这种文化意义上的差别进行甄别,易带来误解与隔阂。本文结合皮尔斯与莫里斯的语言符号意义观,探寻德语常见颜色词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符号属性及言内意义、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三重象征意义。

  • 标签: 符号学 语言符号 颜色词 中德文化差异
  • 简介:苏南的艺术要素主要包括角色与主题、步法与阵势、乐器与音乐等方面。因浓缩了仪的过程而成为仪的象征,但它在信仰表达之外又增生了满足与审美的文化功能。象征的应用在祈禳表达的传递中,把动作与行为、语言、事件、信仰、情感等联结在一起,并透过夸张的动作获得信息的传递和释读,并推动巫元素的重组与夸张,从而实现了巫术宗教与乡土艺术的互通。

  • 标签: 傩舞研究 苏南地区 艺术要素 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