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对1912-1931年间东北自然灾害地方文献资料的梳理,把整理得出的数据自制了不同种类的灾害统计表,大致呈现了这一时期东北自然灾害的发生概况。同时,也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东北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发生频繁,无年不灾;发生地域广泛,无地不灾;灾害种类繁多,主要以水旱冰雹等气象灾害为主,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较少;而且常出现多灾并发,接连不断的现象。
简介:1931年,武汉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当局防范不力,措施失当,以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亲历者忆及此事,仍然“谈虎色变”。为昭示后人,引为鉴戒,笔者据当时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不尽之处,还望知情者指正。1931年7月以来,武汉三镇雨水连绵,十多天不见天日。长江水位逐日增高,沟渠不能泄水,雨水积于街市。7月28日,大智门火车站、江汉关、法租界积水三四尺。水区警捕站在高桶上指挥交通。7月29日,江水流入日租界下铁路三眼桥前的丹水池一带,冲溃堤防,平汉路基被冲决二三丈,铁路外尽为水淹。7月3O日天晴,江水微落,并非流入下游,而是灌入后湖跑马场。铁路以西到刘家庙、湛家肌的所有民房皆被水淹,偶见树
简介:1931年所发生之特大洪灾,涉及范围之广、经济损失之巨、百姓死亡及难民流徙之众,实近世罕有其匹。这次洪灾虽有自然诱因,但很大程度属于人为因素。具体言之,一方面因国民政府主观上不作为及各级地方政府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使得本已异常严重的洪水灾难进一步恶性发展;另一方面因世界性经济危机、连年国内战争和日本入侵东北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等因素,亦牵掣了社会各方和南京国民政府在整个赈灾过程中的有序运作及救治力度。同时,此次洪灾亦充分彰显出政府救灾能力不足以及民间公共组织缺失,以致无法构建起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再至各种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救治特大灾害的良性互动机制,终以天灾演成人祸。
简介:<正>民国时期,灾害频仍.据统计,自民国成立至抗战全面爆发的20几年间,“各种灾害之大者,竟达七十七次之多”.而民国1931年的大水灾,无论从受灾的范围来说,还是从危害的程度来说,在民国乃至于近代的灾荒史上,都是空前的.此次水灾,全国“被灾省份计有十七省之多,灾民几达七八千万人,淹没农田约占七万万亩”.“人民死于水患及病疫者,日以百千万计”.其中以湘、鄂、赣、皖、苏、豫、鲁、浙八省受灾最重.据估计,此次水灾的总损失在50亿元以上,仅农产品的损失即达4亿余元.八省的农作物年产量占平常年景的百分比是:稻米为38%,高粱、小麦为29%,棉花为24%.前五省89县的流亡人口占五省总人口的40%.
简介:民国时期是湖北汉剧的兴盛时期,在这期间众多的汉剧艺人对汉剧的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湖北汉剧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近代历史上,无数的湖北汉剧艺人在民族危难关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民国初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他们不畏强权,参加辛亥革命,反抗清政府的暴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他们声援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斗争,用文艺形式声援前线的将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他们用舞台艺术再次声援抗日前线的将士,保家卫国,奋起抗敌,并积极地组织献金救国。湖北汉剧艺人身系国家安危的种种事迹,充分展现了他们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简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曾饬各省都督将清末各省所设谘议局改组为“临时省议会”,作为正式议会成立之前的过渡性机构。川省谘议局中的多数议员进入临时省议会。1912年7月1日,四川省临时省议会在成都成立。议长骆成骧,副议长胡骏、邓孝可,秘书长姚弼宪。议员共289人。会址设成都纯化街原谘议局旧址。临时省议会于是年11月17日议决通过了《四川省临时省议会法》。该法共九章三十九条,基本体现了资产阶级议会的性和特征。第一章《总纲》规定:省议会为本省最高立法机关;《权限》第六条规定:省议会议决事件由都督府公布施行。第八条规定:省议会对于都督认为违法时。得以全体议员3/4以上出席,2/3以上决议,向中央政府弹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