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本院植入DDD起搏器以后,分析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在(2015—2018年6月)期间,到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30例,把其中患有传导阻滞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一组,把其中患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二组,观察两组患者佩戴起搏器以后的各项表现。结果两组患者的起搏比例在60%或以上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起搏比例在60%以下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本院植入DDD起搏器以后,根据观察患者的起搏状态,能够更好监测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病 DDD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DDD起搏器植入后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通道(MV1、MV3、MV5)监测180例患者,按照起搏器治疗适应症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90例,均表现为传到阻滞;研究组90例,表现为窦房结功能异常;观察统计两组患者DDD起搏器的DCG表现、工作模式、感知起搏功能障碍、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情况和自身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中起搏比例为60%或以上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起搏比例在60%以下的发生率,组间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主要工作模式一次排列为VDD/VAT、DDI,研究组依次为DDI、AAI和VDD/VAT;其中对照组患者工作模式AAI和VDD/VAT的发生率与研究组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PMT)及感知房性心动过速(AT)触发快速心室起搏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频发房早和AT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DCG表现可判断不同患者DDD起搏器植入后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掌握起搏器的工作情况,为起搏器的正确程控和治疗自身心律失常等环节做铺垫。

  • 标签: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表现 工作模式 心律失常
  • 简介:药物利用研究(studiesofdrugutiliza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初仅局限于对药物上市后消耗量的研究,随着上市新药的不断涌现和药品消耗结构的变化,药物消费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对药物消耗量、消费结构、处方习惯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药物利用 DDD 系统 消费结构 drug 药品消耗
  • 简介:作为在《民族文学》工作20多年的老同志,春光明媚的四月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恳谈会,大家在一起畅谈民族文学的发展,共叙生活的欢喜和伤悲。身体健康是大家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说到健康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特殊的住院经历:

  • 标签: 起搏器 器质性病变 超声心动图 心脏电生理 大夫 心内科
  • 简介:要是看管桦这会儿脸上的精气神,绝想不到他有起死回生那档子事。说来可真是透着悬。1974年的夏天,管桦的一个老友得了癌症。他牵肠挂肚,风风火火跑到老友的家中探望。瞅着以前欢蹦乱跳个人,这会儿形销骨立地躺在床上动不了窝,他的心揪了起来,只觉心口窝疼如刀绞,手脚冰凉,大汗淋漓,倒在地上。老友的家人慌了神,立马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心肌大面积梗塞。你们来得太晚了。”大夫发出

  • 标签: 管桦 可真 精气神 画竹 刘开渠 花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及起搏功能障碍。方法分析40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及起搏器随访的动态心电图。结果(1)92.6%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安全性起搏、逆行室房传导、起搏心律中手风琴现象、室早后反应以及起搏器之滞后功能。(2)7.17%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它包括感知异常和起搏异常。感知异常包括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其中感知不良检出21例,均发生术后1周内,其中19例发生心房感知欠佳;4例出现感知过度,其中2例起搏器电池耗竭,2例为随访中出现过感知T波。6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结论随着技术更新,对生理起搏要求的追求,起搏器愈来愈完善,起搏器新功能新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只有对正常起搏起搏器故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减少右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符合双腔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模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模式(DDD)2种工作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的比例,随访3个月,进行ECG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分析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心房的相关性。结果与DDD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61±9.82)%vs(73.18±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83.71±11.76)%vs(23.6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SafeR模式减少右心室起搏6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r=0.398,P=0.0003),LVEF与心室起搏百分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13,P=0.26)。结论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可能影响心腔结构短期内重构,但尚未引起心室功能的改变。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复建 心室功能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为临床医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110例,通过对这11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图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的数据,对比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的价值。结果:其中,正常起博的患者有92例,占总例数的84%,包括安全性起博、逆行室房传导、室早后反应与术后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起博心律中手风琴以及起搏器滞后功能;有18例患者出现起搏功能障碍16%,起博功能障碍率为,主要的表现为起博异常和感知异常,例如起搏器电池问题或出现起博功能异常,与感知不良或感知过度等;另外有82例患者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对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对于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动态起搏心电图 安置术后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漂浮球囊起搏导管 静脉穿刺 静脉径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为时间基准,在我院所有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当中,随机收集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进行记录,统计起搏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率,并且分析原因。结果:起搏器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0.61%,其中涵盖起搏异常4例,感知异常3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36%,其中涵盖室性早搏6例,房性早博6例,心房颤动5例,室性心动过速7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能够反应出起搏器状态。

  • 标签: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 动态起搏心电图 情况
  • 简介: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心脏 起搏器 临时起搏 永久性起搏 阿斯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涉及水下嵌岩的四桩导管架基础工程案例较少,一般涉及嵌岩的均为单桩或高桩承台基础,其桩顶均在水面以上,满足钻机无法下水的条件,同时桩内气举反循环下的泥浆护壁质量较高,孔壁相对稳定。而四桩导管架基础则为水下嵌岩,即桩顶在水面以下,常规气举反循环原理无法直接在其工艺上使用。本文针对复杂海床地质的导管架基础施工,结合国内外类似施工经验,重点阐述了一种针对DDD(打钻打Drive-Drill-Drive)工艺研发的水下插尖式护筒嵌岩技术。

  • 标签: 可打入性分析 插尖式护筒 水下嵌岩 四桩导管架 气举反循环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涉及水下嵌岩的四桩导管架基础工程案例较少,一般涉及嵌岩的均为单桩或高桩承台基础,其桩顶均在水面以上,满足钻机无法下水的条件,同时桩内气举反循环下的泥浆护壁质量较高,孔壁相对稳定。而四桩导管架基础则为水下嵌岩,即桩顶在水面以下,常规气举反循环原理无法直接在其工艺上使用。本文针对复杂海床地质的导管架基础施工,结合国内外类似施工经验,重点阐述了一种针对DDD(打钻打Drive-Drill-Drive)工艺研发的水下插尖式护筒嵌岩技术。

  • 标签: 可打入性分析 插尖式护筒 水下嵌岩 四桩导管架 气举反循环
  • 简介:摘要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希氏束起搏 阈值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S)和右心室心尖起搏射线暴露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记录无锡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并分析30例希氏束起搏患者(HIS组)的手术总体及各阶段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CD)和透视时间,并与同期右心室心尖植入心室电极的双腔起搏器(RVA)的32例患者(RVA组)对比。结果HIS组和RV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76.8±13.1)和(66.0±10.8)min(t=3.386, P<0.001)、透视时间为(698.2±113.7)和(293.3±63.9)s(t=14.709, P<0.001)、透视剂量为(391.3±70.0)和(162.3±40.5)mGy(t=13.694, P<0.001);与右心室心尖电极植入过程相比,希氏束电极植入过程的透视时间[(501.2±112.3)和(103.4±30.6)s]及透视剂量[(279.9±65.0)和(57.3±13.8)mGy]明显增加(t=15.864, Z=-6.524, P<0.001)。结论与右心室心尖起搏术相比,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更长,辐射剂量更大,需谨慎选择。

  • 标签: 希氏束 起搏 心血管介入 剂量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和传统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Scholar、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植入的相关研究。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荟萃分析。结果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LCP 的两年 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 31% ,起搏器系统再干预率 降低了 38%,研究显示 95% 的患者同步性 > 70%,解决了传统单腔起搏器的弊端。结论 与传统起搏器植入术相比,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气胸/血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

  • 标签: 无导线起搏器 传统起搏器 并发症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TCP)保护的适应证。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永久HBP的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Ⅰ组: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治疗心力衰竭组;Ⅱ组: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组;Ⅲ组:间歇性高度AVB组。HBP术中TCP方法:①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②应用待植入其他部位的永久起搏导线临时放置在右心室作为过渡进行临时起搏。结果共入选398例患者,年龄(65±12)岁,年龄范围11~94岁,男227例。其中Ⅰ组64例,Ⅱ组296例,Ⅲ组38例。HBP术中起搏导线找寻HBP位点或导线旋入固定过程中,Ⅰ组43.8%(28/64)的患者发生了高度AVB需要TCP保护完成手术。Ⅱ组43.2%(16/37)的有晕厥史的患者在HBP术中启动了TCP;无晕厥史(0.4%)的患者需要应用TCP比例显著低于有晕厥史(43.2%)的患者(P<0.01)。Ⅲ组中47.4%(18/38)的患者由基础窦性心律或间歇高度AVB转变为高度AVB,需要在TCP保护下完成HBP。结论HBP术中,对于LBBB、间歇性高度AVB及伴晕厥史的高度AVB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均应施行保护性TCP。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器患者(111例),起搏器平均植入时间(4.52±3.65)年,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完全起搏时QRS波时限分为四组:A组为QRS≤120ms(21例);B组为120ms〈QRS≤150ms(30例);C组为150ms〈QRS≤180ms(34例);D组QRS为〉180ms(26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D组患者LAD、LVEDD、LVESD、IVST及IVPWT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大,同时LVEF显著下降,NT-proBN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随起搏QRS时限的不断增宽,不同组别的LVEF是依次降低(中位值分别为66.5%、60.3%、52.7%和45.8%),而血清NT-proBNP水平是依次增大(中位值分别为143.7pg/ml、261.8pg/ml、599.4pg/m和971.2pg/ml)。直线相关性分析示起搏QRS波时限与LAD(r=0.141,P〈0.05)、LVEDd(r=0.678,P〈0.05)、LVEDs(r=0.439,P〈0.05)、IVST(r=0.165,P〈0.05)及LVPWT(r=0.189,P〈0.05)有显著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起搏QRS波时限与LVEF负相关(r=-0.684,P〈0.05),起搏QRS波时限与NT-proBNP的对数正相关(r=0.368,P=0.029)。结论:对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可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其起搏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会恶化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可结合NT-proBNP进行动态观察,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衰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起搏QRS波时限 右室间隔部 心功能 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
  • 简介:摘要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同步起搏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