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窄波成像(NBI)电子膀胱软镜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41例膀胱肿瘤疑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用NBI电子膀胱软镜检查并提取样本实施组织病理活检,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41例膀胱肿瘤疑诊患者中有30例经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膀胱肿瘤,有4例确诊为腺性膀胱炎,有7例为膀胱粘膜炎症,NBI电子膀胱软镜检查膀胱肿瘤检出率低于组织病理活检,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膀胱肿瘤疑诊患者NBI电子膀胱软镜检查可为膀胱肿瘤诊断提供直观图像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需行膀胱镜检查或取出双J管者。排除标准:泌尿男性生殖系急性感染、结核性膀胱挛缩、膀胱容量<50ml或尿道狭窄者;不能采取膀胱截石位者;女性月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对照组采用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两组患者行膀胱镜检查或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主要有效性指标为整体影像合格率,次要有效性指标为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手术时间,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结果最终纳入188例,试验组95例,对照组93例。两组性别(男/女:58/37与62/31)、年龄[(48.4±13.0)岁与(48.7±12.6)岁]、体质指数[ (24.1±2.5)kg/m2与(24.3±3.2) 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整体影像合格率[93.68%(89/95)与96.77%(90/93),P=0.52]、操作成功率[100.00%(95/95)与98.92%(92/93),P=0.49]、操作性能评分[(14.41±0.93)分与(14.56±0.84)分,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仅行膀胱镜检查者(64例和65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5.3±2.6)min和(15.4±3.3)min(P=0.93),行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者(31例和28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1.0±3.2)min和(21.7±3.9)min(P=0.6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42%(8/95)与9.68%(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两组均未发现器械缺陷。结论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用于膀胱镜检查及取出双J管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整体影像合格率、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平均手术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等方面均非劣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在膀胱镜下的形态表现特点,评价膀胱镜检查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我科门诊住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27例,均在未治疗前行膀胱镜尿道镜检查,进镜时手感尿道阻力及观察膀胱镜下膀胱形态改变。结果 在对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膀胱镜下表现,分别可区分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弛张类型,从而可区分本病的类型病变部位。结论 膀胱镜尿道镜检查作为基础检查手段,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都有较好的鉴别及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膀胱镜检查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5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舒适护理贯穿整个检查过程。观察和记录两组膀胱镜插入膀胱的时间、成功与否及患者的脉搏、血压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查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短,在一次插镜成功率、血压及脉搏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做膀胱镜检查中应用舒适护理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血压、脉搏的反应程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膀胱镜检查术的手术配合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于我院行膀胱镜检查手术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的过程。结果 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默契,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充分的术前用物准备,熟练地手术过程配合,充分的心理护理,全程关注患者安全,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电子软镜在实验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的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电子软镜在清洗过程中发生损坏的原因,以明确根本问题。首要目标是通过识别操作流程、人员技能、清洗剂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找出导致设备损坏的核心因素。其次,我们致力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以根治维护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今后的清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和指导,提升清洗人员的技能水平,降低因人为原因导致的设备损坏风险。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更是确保电子软镜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此外,我们将通过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维护与安全管理机制,包括定期检查、清洗流程标准化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我们深信这项研究不仅能够为电子软镜的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将为类似设备的维护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我们期望为实验室设备的维护水平提供新的标杆,确保科研工作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方法 通过选择代表性案例,收集系统配置、用户反馈等数据,进行安全漏洞分析和用户调查,评估维护策略有效性和合规性,最终撰写报告,从而全面了解电子软镜在实际应用中的维护与安全管理情况,为系统优化和管理策略提供有益信息。结果 通过对电子软镜维护与安全管理个案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导致软镜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包括力度不当、清洗剂选择错误等。此外,清洗操作规程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明确规定清洗步骤中的细节,导致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解偏差。培训频次相对较低,部分操作人员对最新的清洗操作规程不够熟悉。同时,操作人员对电子软镜的特性了解不够深入,未能根据设备特性调整清洗方法。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首先,我们建议对清洗操作规程进行修订,明确每个步骤的细节和要求,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清晰理解并正确执行。其次,提高培训的频次,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最新的清洗操作规程,加强其对设备特性的认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强调加强对电子软镜特性的介绍,使操作人员充分了解设备的敏感性和使用要求。最后,我们建议考虑引入智能监控技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清洗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操作并进行提醒。通过上述改进建议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坏风险,提高电子软镜的维护效果和延长使用寿命。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也为未来类似设备的维护提供了经验和指导。结论 这些综合的研究结果为电子软镜的维护与安全管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为未来的系统优化、管理策略制定以及用户培训提供了实质性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