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肿瘤间质比(TSR)对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ⅢB~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以50%为TSR界值,将患者分为低TSR组(≤50%)和高TSR组(>50%),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4周期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6周期ORR和DC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PF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低TSR组27例,高TSR组23例。两组年龄(χ2=0.59,P=0.441)、性别(P=0.578)、吸烟史(χ2=0.12,P=0.730)、组织类型(χ2=2.33,P=0.313)、TNM分期(χ2=0.22,P=0.636)、4周期ORR(χ2=0.48,P=0.487)和DCR(P=0.593)、6周期ORR(χ2=0.05,P=0.818)和DCR(P=0.6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TSR组较低TSR组脑转移发生率更高[34.8%(8/23)vs. 7.4%(2/27),χ2=4.23,P=0.04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高TSR组相比,低TSR组的PFS明显更长(15.6个月vs. 10.2个月,χ2=13.8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SR值(HR=0.29,95%CI为0.14~0.58,P<0.001)、脑转移(HR=2.38,95%CI为1.12~5.05,P=0.024)均与NSCLC患者更差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SR值是影响NSCLC免疫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2,95%CI为0.14~0.70,P=0.004)。结论TSR是NSCLC免疫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是否可预测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CD44v6在62例NSCLC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6%、69.4%,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VEGF、CD44v6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NSCLC组织中VEGF、CD44v6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CD44v6阳性的患者3a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TNM临床分期、CD44v6阳性表达、有无淋巴结转移及VEGF阳性表达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NSCLC患者术后的3a生存率。结论:通过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可以初步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其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外对晚期NSCLC靶向治疗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检索Medline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系统,以“NSCLC、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CAR-T细胞”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5-12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93条,中文文献385条。纳入标准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免疫治疗;3)免疫检查点;4)CAR-T疗法;5)疗效评价。剔除标准1)文献发表时间较早;2)文献与本文相关性不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22条,英文文献132条,根据剔除标准剔除中文文献10条,英文文献80条,最后纳入分析64篇文献。结果免疫治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达到了初始目的,在初期看到了一定的成果,而且新的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也更好地为评估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结论虽然NSCLC的免疫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但是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免疫治疗的时机及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SCLC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化疗对其的免疫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确诊为NSCLC并接受联合化疗的50名患者为肺癌组,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血液SemiBio细胞免疫芯片检测CD4+、CD8+计数。经以铂类为基础的两周期化疗(21天为一周期)后抽取患者血液检测CD4+、CD8+计数。结果肺癌组、对照组CD4+、CD8+、CD4+/CD8+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化疗前、化疗后CD4+、CD8+、CD4+/CD8+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D4+T、CD8+T、cD4+/cD8+作为评价NSCLC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通过对新药含铂二联方案(TP、GP、NP)和传统含铂三联方案(MVP、MI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比较,旨在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用含铂二联方案治疗共有30例,其中NP12例,GP11例,TP7例;含铂三联方案治疗共30例,其中MVP17例,MIP1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X^2检验具有可比性。结果:二联组(NP、GP、TP)平均有效率(CR+PR)为53.33%,中位生存期8.6个月,1年生存率48.6%,三联组(MVP、MIP)平均有效率(CR+PR)为26.67%,中位生存期4.2个月,1年生存率为18.6%,两组疗效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年生存率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两者毒副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铂二联方案比含铂三联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更能提高有效率,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
简介:摘 要: 肺癌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使得其受到高度重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诊断的80%。然而,目前临床医学指南对于IA-IIIA期可手术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以及复发检测尚无定论。随着基因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驱动基因突变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广泛的肿瘤内体细胞拷贝数变化和突变的异质性指出,EGFR、MET、TP53等基因的驱动突变几乎都是克隆性的。NSCLC的发展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随后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在这些基因异常中,TP53抑癌基因是最常见的靶点,所以TP53的异常在肺上皮细胞的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循环肿瘤DNA (ctDNA)已成为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用于检测基因突变,并评估治疗疗效。本文就利用DNA深度测序技术,探讨NSCLC患者中TP53的驱动基因突变;同时讨论ctDNA在评估NSCLC患者疗效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晚期NSCLC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以2014年10月—2017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NSCLC晚期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组,对其中任意60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余下60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满意度等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采取中西医治疗晚期NSCLC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显著提升,对患者生命健康有促进作用,具有重大临床实践意义与价值。
简介:Lungcanceristhemostfrequentlydiagnosedcancerandaleadingcauseofcancermortalityworldwide,withadenocarcinomabeingthemostcommonhistologicalsubtype.Deeperunderstandingofthepathobiologyof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hasledtothedevelopmentofsmallmoleculesthattargetgeneticmutationsknowntoplaycriticalrolesinprogressiontometastaticdiseaseandtoinfluenceresponsetotargetedtherapies.Theprinciplegoalofprecisionmedicineistodefinethosepatientpopulationsmostlikelytorespondtotargetedtherapies.However,thecancergenomelandscapeiscomposedofrelativelyfew"mountains"[representingthemostcommonlymutatedgeneslikeKRAS,epidermalgrowthfactor(EGFR),and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andavastnumberof"hills"(representinglowfrequencybutpotentiallyactionablemutations).Low-frequencylesionsthataffectadruggablegeneproductallowarelativelysmallpopulationofcancerpatientsfortargetedtherapytobeselected.
简介:摘要背景TKI目前已广泛用于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肿瘤样本可利用性和肿瘤本身的一致性仍是医生选择目标人群的难点。本研究通过使用MALDI-TOF质谱技术分析NSCLC患者服用TKI治疗前后血清蛋白变化,旨在探讨可能用于预测TKI治疗后出现耐药的血清多肽。方法收集49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TKI治疗前后自身配对的血清样本98份,即服用TKI治疗前及疗效评价为进展后所采集的外周血血清。所有入选患者共分为2组good组PFS>6个月;poor组PFS≤1个月。所有的患者对TKI治疗的最佳总疗效为疾病稳定或部分缓解。所有样本用弱阳离子微珠进行预分离后,在BrukerAutoflexTM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时间飞行质谱仪(MALDI-TOF-MS)上进行血清蛋白质谱检测。以ClinProTools(Version2.1)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结果分析整体49例样本治疗前后组自身配对差异多肽,两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得出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差异多肽峰16个。在good组的24例样本中,治疗前后组自身配对聚类分析得出两组数据交叉确认值94.44%,区别率95.45%均为最高。两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得出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差异多肽峰20个。Poor组的25例样本治疗前后组自身配对聚类分析得出两组数据交差验证值68.10%,识别率87.87%。后使用统计学软件未找到两组m/z在1,000Da-10,000Da范围内表达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多肽峰。结论本研究发现在PFS>6个月的good组中,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谱峰信号强度变化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在20个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的多肽峰,其代表的蛋白分子很可能与NSCLC患者产生TKI耐药或疾病进展相关。而PFS≤1个月的poor组,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谱峰信号强度变化并无统计学差异。但鉴于本研究的病例数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并检测分析并探索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具体名称及具体的分子机制。
简介:目的:观察健择,顺铂(GP)和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41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GP组应用健择1000mg/m^2,静脉滴注,d1,d8;顺铂80mg/m^2,静脉滴注,d1,CAP组给予环磷酰胺600mg/m^2,阿霉素40mg/m^2,顺铂40mg/m^2,dl,iv。两组均21d为一周期,连续使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GP组有效率为52.4%。肿瘤控制率为85.7%,中位生存期为9.6mo,1a生存率为42.8%;CAP组有效率为40.0%,肿瘤控制率为80.0%,中位生存期为7.9mo,1a生存率为3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少数可出现脱发和皮疹,其中GP组骨髓抑制较CAP组轻。结论:GP和CAP方案均可作为.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GP方案的疗效略优于CAP方案,如经济条件允许,建议首选GP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Ⅳ期NSCLC原发肿瘤三维放疗联合药物一线治疗的失败模式特点及放疗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20年7月708例初诊Ⅳ期NSCLC患者,χ2检验失败模式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708例首次失败发生率71.2%,≤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的治疗失败发生率分别为22.7%、28.8%、13.3%、6.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2、13.4、22.2、3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13,P<0.001)。复发失败发生率为21.3%,寡转移和非寡转移的复发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失败发生率为66.3%,从高到低依次为脑>骨>肺>胸膜腔>肝>远处淋巴结>肾上腺>其他部位,约1/2病例发生新增转移器官,约1/3病例发生原转移器官进展。转移状态、治疗失败发生时间、病理类型、性别、综合治疗强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Ⅳ期NSCLC原发肿瘤放疗的失败模式与一线药物治疗不同,局部失败显著降低,转移失败为主,脑转移发生率最高,治疗失败发生时间越晚,OS期越长。寡转移、女性、非鳞癌、治疗失败发生时间晚、4~6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剂量≥63 Gy是延长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的预后。EGFR敏感突变与NSCLC的脑转移发生率相关并可能影响其放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脑转移瘤的EGFR-TKI单药治疗和放疗均有效,二者联合是否较单一治疗改善EGFR基因突变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回顾性研究提示先行放疗,尤其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联合治疗可能更具优势,但存在争议。因此,对EGFR基因突变NSCLC的脑转移放疗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的临床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两年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实验组27例患者采取培美曲赛+顺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为48.15,对照组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为4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平均为(6.30±0.20)个月,实验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平均为(5.40±0.30)个月,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认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采用培美曲塞与顺铂联合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在我国肺癌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在农村居第三位,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病人的80%左右。多年来,NSCLC的化学治疗效果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治愈率仅为14%。多西紫杉醇(泰素帝)是植物紫杉类新一代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和分裂间期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微管网络而起抗肿瘤作用。该药可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稳定的微管,同时抑制其解聚,导致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微管束的产生和微管的固定,从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癌细胞死亡。多西紫杉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NSCLC的近期疗效有一定的改善,现将近年来多西紫杉醇在NSCLC化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