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螺旋粉虱是新入侵海南省的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的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对螺旋粉虱的毒力。【结果】在供试的9种植物性杀虫中,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24h的LC50分别为2.56和34.15mg·L-1;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的毒力次之,LC50分别为158.36和311.02mg·L-1。除虫菊素对螺旋粉虱若虫和卵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LC50分别为61.42和77.39mg·L-1。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分别与除虫菊素以1:1的比例混合,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93.11和224.35。【结论与意义】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印楝素或鱼藤酮与除虫菊素(1:1)的混合物不仅能增强触杀效果,而且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 标签: 除虫菊素 印楝素 鱼藤酮 螺旋粉虱 杀虫活性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对当地农、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方法】研究了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百草枯、五氟磺草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脂9种除草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调查各药剂对薇甘菊的植株鲜重抑制率、叶片覆盖度和抑花率。【结果】氨氯吡啶酸25~100gai·hm-2、草甘膦1538—2306gai·hm-2、甲嘧磺隆100—400gai·hm-2、百草枯750、1125gai.hm~、五氟磺草胺125gai·hm-2、噻吩磺隆11.25~33.75gai·hm-2和单嘧磺脂15~60gai·hm-2对薇甘菊营养生长控制效果较好。其中,百草枯短时间有效,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单嘧磺脂、单嘧磺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对薇甘菊的抑花率较高,苯磺隆和单嘧磺隆基本无效,且9种药剂对橡胶树均未表现出药害。【结论与意义】适当降低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的浓度可以保持薇甘菊营养生长而扼制种子蔓延。本研究首次发现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对薇甘菊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 标签: 薇甘菊 除草剂 鲜重抑制率 抑花率
  • 简介:在室内采用水葫芦象甲与除草控制水葫芦的试验中发现象甲2头/株+200mg·L^-1草甘膦对水葫芦的控制效果较显著,后15d死亡率达到100%;而象甲4头/株+46mg·L^-12,4-D二甲胺盐对水葫芦的防治效果显著,后10d死亡率达到90%以上,对照无死亡且有开花现象。

  • 标签: 水葫芦 水葫芦象甲 草甘膦 2 4-D二甲胺盐
  • 简介:[背景]烟蚜茧蜂是控制烟蚜田间种群的重要寄生蜂.施用化学杀虫防治烟蚜及其他害虫时,也会对烟蚜茧蜂产生毒性,影响对烟蚜种群的自然控制效果.了解杀虫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可为田间选择合理施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对其羽化的影响.[结果]阿维菌素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强,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弱,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86.66%)、顺式氯氰菊酯(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64.44%和67.78%)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居中.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著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均显著降低了成蜂的羽化率;在蛹期用药,4种杀虫对成蜂的羽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其余3种杀虫对雌蜂比例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这些杀虫,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在成蜂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杀虫.

  • 标签: 杀虫剂 烟蚜茧蜂 虫期 毒性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目前从新疆迅速向东部扩散。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胶条迷向对防控苹果蠹蛾高效、安全,但成本较高。[方法]2013年在宁夏中卫市常乐镇马路滩村果园使用3种不同剂型的迷向对苹果蠹蛾进行了防治试验,每个处理果园面积3.3hm~2,分别使用性诱处理后,用诱捕器监测处理后的诱蛾量,在生长期调查果实为害率,比较防治效果。[结果]通过整个生长季诱捕器监测,悬挂点以900个·hm~(-2)双层处理,胶条迷向在开花前处理1次,整个生长季处理区中心部位没有监测到苹果蠹蛾成虫;透明塑管迷向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3.3头雄蛾;膏体迷向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12头雄蛾。在6月下旬和果实采收前进行果实为害率调查,胶条迷向区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和0.56%,透明塑管迷向区蛀果率分别为0.89%和1.38%,膏体迷向处理区蛀果率分别为0.79%和1.38%。常规农药防治区2个时期蛀果率分别为1.44%和3.13%。[结论与意义]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成本,在虫口密度高、效益高的果园可以使用胶条迷向,膏体迷向和透明塑管迷向只有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使用。

  • 标签: 苹果蠹蛾 昆虫性诱剂 迷向防治
  • 简介:[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mg·L-1和3.75~24.78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mg·L-1和11.41~25.25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 标签: 植物源杀虫剂 红脉穗螟 生物活性
  • 简介:【背景】2009~2012年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辽西北展开,以彰武县为重点治理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的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方法】对精喹禾灵、烯禾啶、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乙草胺+烟嘧磺隆、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几种除草(组合)进行筛选,并进行大面积示范,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供试的7种药剂(组合)对少花蒺藜草均有一定的防除作用。其中,精喹禾灵和高效氟吡甲禾灵2种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防除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效果最为理想,能够有效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15d后防除效果分别可达到89%和79%。此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还显示: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和乙草胺+烟嘧磺隆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19d后防效基本达到80%以上;乙氧氟草醚最差,防治效果只有66%。【结论与意义】5%精喹禾灵乳油除草效果较好,虽然对试验区内的其他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的杀害作用,但对区内的补播牧草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等未产生任何药害。这对草原补播改良区少花蒺藜草的综合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入侵物种 除草剂 化学防治 药害 生测
  • 简介:【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后1、5和10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后10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后1和5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 标签: 白背飞虱 杀虫剂 敏感性 防效
  • 简介:椰子织蛾是一种外来新入侵害虫,对棕榈科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甲维盐等5种杀虫对入侵害虫椰子织蛾5~6龄幼虫的室内毒力。5种药剂处理72h后的室内毒力大小顺序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烟碱;72h致死中浓度(LC50)为5.2604、9.7126、24.8202、104.0584、643.1496mg·L-1。选取同样毒力效果所需成本依次为毒死蜱<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烟碱。本研究可用于指导椰子织蛾的应急化学防控。综合毒力和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采用毒死蜱和甲维盐等相关药剂防治椰子织蛾。

  • 标签: 椰子织蛾 杀虫剂 毒力测定 叶片浸渍法
  • 简介:昆虫生长调节是通过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致使昆虫个体死亡或活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种群灭绝的一类特异性杀虫。本文对3类重要的昆虫生长调节(保幼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和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毒理作用机制以及害虫对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叙述了害虫对该类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并对其抗药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表明,害虫对该类药剂的主要抗性机理是解毒代谢酶增强和表皮穿透率降低。

  • 标签: 昆虫生长调节剂 毒理机制 抗药性 可持续农业
  •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 标签: 生物杀虫剂 天敌昆虫 安全性评价 致死率
  • 简介:【背景】转基因抗除草水稻种植将导致连年连续使用单一目标除草,势必会影响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但其变化规律至今还不十分明确。【方法】于2011~2013年,连续3年在直播种植抗草铵膦转基因Bar68-1水稻田中,使用灭生性除草草铵膦,持续观察期间杂草群落结构变化,并与常规选择性除草丙草胺—苄嘧磺隆(丙·苄)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以揭示由于种植转基因抗除草水稻而使用单一除草对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草铵膦和丙·苄连续使用后,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和总杂草密度均逐年显著降低。随草铵膦使用年限增加,控草效果持续提高并达到优良水平,而常规选择性除草丙·苄的长期使用,致使多年生杂草双穗雀稗演替为群落的优势种,杂草密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抗除草转基因水稻种植,在抗性杂草演化之前,不会因单一灭生性除草的应用而导致杂草群落迅速朝不良方向演替。长期的群落演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草铵膦 丙·苄 杂草群落动态
  • 简介:【背景】抗除草转基因作物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转基因植物,以除草抗性基因作为检测靶标的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检测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除草抗性基因aad1和dmo的核苷酸序列设计PCR检测引物,并进行PCR反应体系优化、方法特异性、灵敏度、再现性等方面的测试,分别建立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56~64℃的退火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一致性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该方法可将含有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与其他转基因作物区分开,其灵敏度可分别达到20个拷贝和40个拷贝。通过将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检测引物放入同一管PCR反应体系中,还能在一次PCR中同时检测这2个靶标基因,双重PCR的检测灵敏度与单一PCR一致。【结论与意义】建立的分子方法可精准检测出含有aad1基因和dmo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为抗除草转基因作物的筛选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标签: 转基因生物 除草剂抗性基因 分子检测 PCR方法
  • 简介:【背景】转基因手段已成为改良玉米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诸多优点的转基因玉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转基因玉米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其安全风险问题也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转基因玉米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陷阱法对种植转EPSPS基因抗除草玉米CC-2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郑58的田间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主要类群动态。【结果】转基因玉米CC-2无论是喷施除草还是不喷施除草处理,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郑58相比,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田间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动态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初步认为转EPSPS基因抗除草玉米CC-2对节肢动物多样性无安全风险,为转EPSPS基因抗除草玉米的推广提供一定生态安全数据。

  • 标签: 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 节肢动物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要的果树害虫,也是我国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优势苹果产区的果业生产。化学防治是当前苹果蠹蛾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引发的抗药性问题也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报道。代谢抗性是苹果蠹蛾抗性中重要的机制,苹果蠹蛾解毒酶代谢杀虫的分子机制是当前代谢抗性研究的重点方向。基于分子模拟的方法在相关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分子模拟涉及的主要方法及其在苹果蠹蛾代谢杀虫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苹果蠹蛾 分子模拟 解毒酶 杀虫剂 代谢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