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Hoskins提出的对称性稳定理论及判据,对三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判据在暴雨诊断预报中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对称不稳定 判据 暴雨 诊断
  • 简介: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水平是应对、管理干旱和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近30a来随着全球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干旱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其发展过程缓慢、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差异很大,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对抗旱防灾提供支撑的力度仍不够。本文在简要总结卫星遥感监测干旱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指数(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指出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干旱应用现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 标签: 干旱 卫星 遥感 干旱指数 进展
  • 简介: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与三维辐射雾模式相耦合,分别对重庆和长沙地区的一次冬季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与三维辐射雾模式的单向耦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雾的生消演变过程,以及雾的浓度、地理分布特征、形成和维持。由此可以说,利用耦合模式开展雾的预报是可行的。

  • 标签: 中尺度数值模式 三维辐射雾模式 单向耦合
  • 简介: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大气环境评价应用软件系统”于1990年4月10日在杭州通过了由杭州大学、省环保局、市环保局、省石化厅、省电力设计院和省气象局等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组的鉴定。该软件系统研究开发了有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污染气象探测数据处理和污染物浓度估算两个方面共28个程序模块。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地面测风、小球测风和平衡气球探测资料处理三个系列的程序,并相应配制了历史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多测点地面风的相关分析、风速幂指数、地面粗糙度、合成风、风的稳定度及大气扩散参数回归分析程序。还研制开发了部分通过显示屏幕或外部设备(xy仪)的图形绘制程序。

  • 标签: 大气环境评价 应用软件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扩散 合成风 平衡气球
  • 简介:2006年5月29日至6月9日,由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TheAbdusSalamInternationalCenterforTheoreticalPhysics,ICTP)主办的第3届区域气候模式理论和应用研讨会(ThirdICTPWorkshopontheTheoryandUseofRegionalClimateModels),在意大利的滨海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e,ICTP的所在地)举行。与会人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员。高学杰研究员代表国家气候中心,是会议的5名组织者之一,与国家气候中心徐影博士,研究生张冬峰、石英、曹丽娟,访问学者徐集云(浙江省气象局)参加了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研究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区域气候 模式理论 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 简介:引言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主要水资源-石羊河水系径流越来越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因而加强石羊河水系流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趋势的预测,对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的应用 函数模型 因子均
  • 简介:气候变化影响了水循环与地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旱的形成与演变条件。以标准化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差值表征水分偏离正常程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从多时间尺度联合的视角建立联合干旱指数(JDI),并以广东韶关为例分析修正的新指数JDI在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了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信息的JDI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干旱的形成与演进过程。通过对干旱监测的评价以及与实际旱情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联合干旱指数JDI在实际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可作为未来干旱监测的新理想指标。

  • 标签: 干旱监测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联合干旱指数
  • 简介: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温度、74项环流指数和NCEP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结合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建立辽宁省汛期平均降水量及其5站(沈阳、朝阳、营口、丹东和大连)汛期降水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效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候预测统计模型高相关性因子的不足,从而使辽宁汛期平均降水量PLSR模型的试报均方根误差降低约10mm。PLSR模型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预报因子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其预测效果较逐步回归模型有明显提高,对2002~2011年辽宁5站汛期降水量试报的Ps评分平均值为72.6%,比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10.3%。

  • 标签: 偏最小二乘回归 均生函数 汛期降水预测
  • 简介:针对强降水业务预报工作的实际需求,利用常规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欧洲中心(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对2017年7月26—27日发生在青海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预报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与降水的发生发展和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500hPa正水平螺旋度强度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性,负水平螺旋度强度偏强时可以很好地指示强降水中心位置;水汽通量大值区内水汽辐合强度越强,降水强度也越强。

  • 标签: 强降水 水平螺旋度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 简介:本文以2007年4B1日福建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分析TBB、云导风、云层反演湿度场的特征,结合环流背景和实况资料,探讨如何应用卫星反演资料寻找对锋前暖区内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强对流 卫星反演Tbb 云迹风 相对湿度
  • 简介:前言面雨量是在一定面积上或流域内的平均降水量,是水文气象中一个重要的参考量。作为水文模式的初值,面雨量估算值的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水库流量以及洪水预测的准确性,还关系到流域内水库的设计与计划、水资源平衡分析、地下水补给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气候状况估计等等。目前有关面雨量图的绘制通常除了手工绘制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面雨量图的绘制更为简单快捷,但是由于所采用的插值方法的不同,面雨量图的绘制结果也千差万别。

  • 标签: 插值方法 雨量图 应用 水资源平衡分析 城市排水系统 水库流量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对2006年6月24—25日陕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强对流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及湿斜压项的正值区。

  • 标签: 强对流 湿位涡 云顶亮温
  • 简介:文章对GIS软件中几种常见插值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述,剖析了插值过程中参数设置对插值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插值为例,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的插值结果最能反映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138℃;反距离权重法可反映基本特征但等值线不够平滑、局部有"牛眼"现象,均方根误差为1.260℃;趋势面法不能反映基本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425℃;使用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作为协同因子对普通克里金算法进行改善,未取得明显效果。

  • 标签: GIS 空间插值 普通克里金法 协同克里金法
  • 简介:1地球观测系统(EOS)由于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是紧密地耦合在一起,因此要充分了解全球环境的变化,就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地球系统的复杂性,造成许多重要的环境变化问题科学家们无法作出准确完整的回答,原因在于人们对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了解不足,缺乏完备而精确、可供分析和检验的全球数据集。

  • 标签: EOS/MODIS 环境遥感 卫星资料 地球观测系统 展望 应用
  • 简介:温度是水电解制氢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XMT数字显示调节仪应用在温度测量与控制方面,控制简单方便,测量范围广,精度较高,功耗低等优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温度测量和控制装置,能对槽体温度进行测量,自动开闭水泵,并能根据温度给定值测出温度调节量,控制执行水泵,实现调节槽体温度的目的,最大化的实现高效的产氢量。

  • 标签: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水电解制氢 应用 数字显示调节仪 温度测量 测量范围
  • 简介:第10次“亚太卫星数据交换和应用会议(APSDEU)”2010年2月17~19日在墨尔本澳大利亚气象局召开。美国NOAA/NESDIS/NWS、欧洲卫星组织(EUMETSAT)、日本JAM/JAXA,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气象局,以及WMO/WIS代表出席。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赵均壮、卫星气象中心罗东风、咸迪参加会议,并做了关于风云卫星系统现状和发展计划报告,

  • 标签: 亚太卫星 数据交换 应用 中国气象局 澳大利亚 NOAA
  • 简介:采用MM5模式及其三维变分系统(MM5/3DVAR)对我国夏季降雨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预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试验中首先采用“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er(NMC)”方法,将2005年8月的MM5模式的预测结果形成与试验区域和水平分辨率相匹配的背景误差场,并将其与全球背景误差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005年8月MM5模式预报结果生成的背景误差场的基本特征与系统提供的全球背景误差场相似,且长度尺度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小。之后,分别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CEP试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CRESSMAN方法分析观测资料(LITT试验)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3DVAR系统同化观测资料(3DVAR试验)形成模式预报初始场,再次对2005年8月降雨进行逐日连续预报。逐日降雨预报结果表明,相对NCEP试验,LITT试验中1和10mm的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但25和50mm的预报评分却有所下降,而3DVAR试验的预报评分在10mm以上均有明显提高。对于降雨期间的形势场预报,3个试验中,除温度场和湿度场外,其他变量场的均方根误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相比而言,3DVAR试验的均方根误差小于其他2个试验。3DVAR试验对降雨的明显改进,可能是因为其对与背景场信息差别比较大的反应中尺度系统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靠近观测资料。

  • 标签: 三维变分同化 背景误差 降雨预测 均方根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