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韦付萍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我国农村的“后选举治理”现状思考》一文中指出,据有关机构调研结果表明,现在农村存在“三没”:没人、没钱、没事的现象,村委会的工作很难开展起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身陷这种环境的农村将会不断增多,而村民自治制度在其中的运作举步维艰。在现时理论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克服农村的“空心化”可以使用“并村迁移”的方法。但是,同质农村的合并不能使人口结构理想化,不能避免土地被废弃的可能,也不能避免人口和村庄迁移过程中耗费巨大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合并后建成的新村中,来自不同村落的居民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分化,而整合这些分化将是一个漫长和可能失败的过程。所以,草率将村庄合并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在社会变迁的前提下,村民自治制度应该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新的形势。在“空心化”的农村中,村民自治制度应该由“积极型自治”转变为强调“自我服务型自治”,而不是在人力、技术资金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搞大型经济建设,或者以有没有搞这样的建设来衡量村民自治的成功和失败。解决“空心化”问题要避免将农民限制在农村的简单思路的影响@毛毛
简介: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带来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幕。这一社会背景和发展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在乡村民主政治的体制结构和农民Et常的政治生活中都能找到其深深的印迹。市场化本身固有的推动社会主体多元分化、整合利益需求等制度性特征,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行为动力,因此需要对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性调整和整体性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思维、政治理念、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等开始萌芽并逐步稳固化,强烈要求参与到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政治运行当中去。面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政治治理方式开始发生变革,农民的民主政治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
简介:摘要: 在深度贫困地区云南怒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发挥着新思想引领、劳动力转移培训、维护边疆安定团结等重要社会功能,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巨大引擎。然而,要实现当地农民讲习所的 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推进未来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载体,还面临诸多难题,如讲习教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员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学习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培训时间短,缺乏评价机制等。要克服发展障碍,必须建立起规范合理的管理、师资培训、激励和评价制度。
简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访谈,对14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就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情感以及意志进行了深入了解。结果发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表面化、片面化和局限性等特点;大多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保持积极态度;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一代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崇尚科学;该地区干群关系基本和谐;区内农民休闲娱乐方式单调,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欠缺;大多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扬着勤劳勇敢、自强自立的精神,为走上富裕幸福之路不断努力。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的生长环境、文化习俗、教育现状等角度,提出了提高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保护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