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面对着与我们二人台同一量级的地方戏曲艺术——东北二人转的强劲崛起和有力普及,作为东路二人台重点流布区域的文艺工作者不得不认真地思索,现在的二人台与二人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两相比较之下,作为新生代二人转的超级领军人物赵本山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标志意义、象征意义和启示意义?紧迫而无情的事实是,我们必须把二人台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 标签: 培养问题 艺术人才 二人台 东北二人转 地方戏曲艺术 象征意义
  • 简介:新时期戏剧的时代特征:美学解放我把新时期戏剧的伊始,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算起。因为从那时起,我国的话剧艺术出现了在它口身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面革新的势头。这股势头的出现,既不是一种追求时髦的表现,也不是纯属某些个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原因而必然出现的潮流。

  • 标签: 戏剧观 新时期 美学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话剧艺术
  • 简介:本文旨在从总体上概括莎士比亚在亚洲改编和接受中的几个突出的矛盾方面,尤其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改编者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表现出的文化政治取向。某种意义上讲,矛盾的认识一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作为舶来的知识载体,对于亚洲现代文化形成的影响方式,另一方面反映了亚洲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矛盾认识。其结果是,莎士比亚在现代亚洲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矛盾性:其变化多端的形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高雅与低俗的矛盾。在这些矛盾对立中,莎士比亚有时以矛盾双方中的某一方的形象出现,但大多数时候,他会同时出现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

  • 标签: 传统 现代 莎士比亚戏剧 改编 亚洲化
  • 简介:引言粉碎四人帮至今的我国新时期话剧,似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第一阶段,表现为以传统“再现性”的戏剧观念及其审美手段对文革历史灾难进行反思,或是对某些现存社会症结进行剖析和批判。

  • 标签: 戏剧观念 关系问题 客观表现 话剧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
  • 简介:汤显祖和屠隆都是明代重要的戏曲家,也是志同道合的至交。本文着重考证他们在遂昌的交游,探讨《玉茗堂批订董西厢》的真伪,以及此次两人的遂昌相会在晚明戏曲史、文学史上的意义。

  • 标签: 汤显祖 屠隆 遂昌
  • 简介:在“曹评”史上,对曹禺戏剧定性为现实主义戏剧,这是一个时代的共。该文6作者对此定评提出质疑。并首次指出在中国风行了近百年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同时指称着两个并存的名同而实不同的现实主义。作者详述了这两个具有对立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由来,各自的实质特征,其中,重点放在对我国特有的现实主我的阐发上,指出她对中国传统“士”文化精神的一脉传承。在这一辨析的基础之上,该文作者认为,曹禺戏剧既不是中国特有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 标签: 现实主义 现代戏剧史 曹禺戏剧
  • 简介:萧伯纳以他驾驭舞台的资质,把卓越的思想能力和历史理性带入原本贫瘠的戏剧领地。萧式社会问题剧,以其让戏剧人物畅所欲言的艺术健全性,在舞台上树立了戏剧辩证法的雏形。于是,追求舞台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作为那个时代的新戏剧,由易卜生举旗萧伯纳接力,成就了人类自有戏剧以来的一次伟大的革命。《社会问题可以在戏剧中自由讨论吗?》是萧式社会问题剧引起反响后写的一篇檄文,目标就是要为新生的社会问题剧正名。本文就是要借题发挥,谈谈被我们思想的懒惰所遮蔽的这个巨大的戏剧存在。

  • 标签: 萧伯纳 社会问题 舞台现实主义
  • 简介:近些年可谓是有史以来中国歌剧最好的时期。剧院多,制作国外经典歌剧多,原创歌剧的创作也很多。但是,原创的成绩不尽理想,主要是在作曲和编剧上有所欠缺。很多中国歌唱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欧美著名的剧院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中国歌剧的创作情况还不是这样,能登上国际舞台的作品凤毛麟角。

  • 标签: 《狂人日记》 语言问题 创作情况
  • 简介: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一直是建立在古典画论的“描述系统”基础之上的。而在中国画形式及技法的描述体系中,大多是技术性的具体经验介绍,但却缺乏对中国画形式、技巧从学理上进行科学、宏观观照的努力。本文以中国画形式语言与技法体系的传统框架为出发点,对这些具体的形式要求与构成传统的诸要素进行较系统的学术梳理,并以一种分析的姿态,提出中国画中有“创作”式与“教学”式两种视点。当代中国画改革应该从分析的“教学”立场出发的新论点。

  • 标签: 中国画改革 形式语言 “教学的”视点
  • 简介: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由于立足于司法的视角考察《窦娥冤》,而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审视《窦娥冤》,以至于从根本上导致了对作为文学作品《窦娥冤》的错误解读:一是错误地将作为文学作品的《窦娥冤》当作司法案例来解读;二是对窦娥悲剧的性质及原因做出了表面化简单化的认定;三是对《窦娥冤》的戏剧结构、人物安排作了不符合元杂剧文体法式的解说。苏文对《窦娥冤》解读的这种偏离,主要是由于视角错位所致。我们从苏文这一因视角错位而导致解读错误的教训中,似乎应该重新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只有把文学还原为文学,把文学当作文学,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文学,才有可能获得对文学的正确解读。

  • 标签: 窦娥冤 视角 错位 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