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急腹症患者分诊及急诊护理价值作出有效分析。方法: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医院选择对我院100例急腹症患者作出分析,划分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五十人。实验组用分诊及急诊护理方式进行分析,参照组则应用常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后期对比工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并且两组对比结果较为显著(p≤0.05)。结论:急腹症患者选择应用分诊及急诊护理方式干预后,病情的判断准确性得到了提高,所以将此类治疗方式应用在急腹症患者治疗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门诊护理分诊流程对提高病人预检分诊质量与满意度的重要性。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2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08月至2020-08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其中60例患者接受常规门诊护理(常规组),另外60例患者接受优化门诊护理(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预检分检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方式、护理感受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0.00%明显高于常规组78.33%(P<0.05)。结论:将优化门诊护理应用于分诊流程中,不仅能有效的降低风险事故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还有助于提高预检分检护理质量,从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外血管评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选取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住院后2周内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NASCET法和ECST法对颅外血管狭窄率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过颈动脉超声和CT检查分别发现56和49处颈动脉软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在对颅外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不同斑块部位诊断率、不同斑块所致的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率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外脑血管评估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其关系密切,超声和CT检查对脑梗死血管的诊断均具有积极意义,两者检查结果无干扰可以互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重视和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减少颈外静穿刺失败,以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和稳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将1ml注射器接于静脉留置针Y型的另一个接口,当进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回血后再降低角度进针,通过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再接补液。结果颈外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减少,输液3d~7d,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结论掌握置管时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通过注射器抽吸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是颈外静脉留置针成功穿刺的关键环节。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